文|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3年7月,第七届中俄博览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召开。
然而,就在展会期间,一个斯拉夫混血面相的人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原来,他不是旁人,此人乃是刘少奇的俄国长孙,曾放弃军衔回国,还专门改了中文名,如今定居光州。
他就是刘维宁,而他的故事,要从上世纪说起。
革命家后代的俄罗斯生活
刘维宁,原名阿廖沙,可以说是一个俄罗斯男孩,从小生活在莫斯科。
他有一头金发,一双蓝眼睛,看起来与其他俄罗斯孩子并无二致。
只不过他的血脉中,流淌着一位伟大中国革命家的基因,阿廖沙的父亲,正是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
上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为了革命的理想,年仅10岁的刘允斌被送往苏联求学,远离了硝烟弥漫的家乡。
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期间,刘允斌邂逅了一位俄罗斯姑娘玛拉。
玛拉善良美丽,聪慧过人,她与刘允斌一见倾心,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喜结连理。
阿廖沙就是在这样一个跨国婚姻的家庭中诞生的,他在苏联的校园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尽管远在天边的中国,对他来说是如此遥远而陌生。
然而,刘允斌和玛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他们时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
1954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刘允斌毅然决定响应祖国的召唤,告别妻儿,回国投身建设。
阿廖沙和妹妹从此与父亲天各一方,但父亲临行前的叮嘱,却始终铭刻在他们心间,你们的根,在中国。
阿廖沙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他继承了父母的聪颖才智,在学业上表现出众。
1960年,刘少奇专程来到莫斯科,看望这对可爱的孙儿孙女。
祖孙三代短暂的相聚,为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岁月如梭,阿廖沙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成为了俄罗斯航天部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他还获得了中校军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廖沙内心深处的那个声音愈发强烈,他对自己的身世和父亲的故乡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廖沙从姑姑刘爱琴口中得知了父亲刘允斌的不幸遭遇,以及刘家在中国的传奇经历。
这个惊天秘密,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阿廖沙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父母从小就给自己和妹妹讲那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为什么祖父刘少奇会不远万里来看望他们。
阿廖沙内心的激荡难以平复,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
他要回到中国,回到父亲和祖父生活过的土地,去寻找自己的根,去完成父辈未竟的心愿。
然而,要实现这个梦想,阿廖沙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按照他的职业规定,必须辞职并等待一定年限,才能自由出入境。
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在俄罗斯多年的职业积累和优渥的生活,去追寻一个充满未知的梦。
经过深思熟虑,阿廖沙做出了决定,为了心中的那个中国梦,他毅然辞去了俄罗斯航天部的职务,卸下了肩上的军衔。
从此,他告别了在莫斯科的一切,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漫漫征途。
五年后,当阿廖沙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当他与亲人们抱头痛哭,当他站在先辈的墓前默默祷告,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喜悦。
他知道,这片土地,承载了他的根,他的魂,他的梦。
当阿廖沙踏上中国的土地,他的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欣喜。
这片他曾经只能在父母口中、在书本上了解的土地,如今就在他的脚下,触手可及。
初到中国,阿廖沙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然而,亲人们的关爱和支持,让他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为了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阿廖沙决定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在亲友的帮助下,他选择了“刘维宁”这个名字。
“维”是维护的意思,寓意他要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发展,“宁”是安宁的意思,寓意他愿为国家的繁荣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维宁在中国的生活渐入佳境,他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他凭借自己在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他还致力于促进中俄两国在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中俄友好的使者。
生活在中国的日子里,刘维宁逐渐被这片土地的博大精深所吸引。
他游览名胜古迹,品味地方美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了扎根中国的决心。
2003年,刘维宁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举家搬迁到广州定居。
他希望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为自己和家人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在广州,刘维宁和妻儿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环境。
尽管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城市,但刘维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
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了革命家后代不凡的缩影,刘维宁的故事,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传奇。
在这个故事里,有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有跨国婚姻的真挚爱情,有海外游子的拳拳赤子心。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昭示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祖国。
如今,每当有人问起刘维宁的身世,他总是谦逊地笑笑,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但在他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力量,那是源自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那是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刘维宁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经历,是他融入这片土地的重要一步。
尽管从小就听父母讲述中国的故事,但对于在俄罗斯长大的他来说,中文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
为了尽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刘维宁开始了中文学习之旅。
他报名参加了一个专门面向外国人的汉语培训班,每天跟着老师认真学习中文发音、语法和词汇。
起初,学习中文对刘维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汉字的笔画对他来说很陌生,声调的变化也让他感到困惑。
但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他坚持每天练习书写汉字,跟着录音模仿标准发音,利用一切机会与人交流对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刘维宁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
他能够越来越流利地与人交谈,阅读中文书籍和报刊也不再是难题。
他还特意选修了一些中国文学课程,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让刘维宁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中文学习得到了家人和同事的称赞和支持。
大家都惊叹于他的进步速度,也真诚地欢迎他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刘维宁常常感慨,学习中文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
通过学习中文,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如今,刘维宁已经能够用流利的中文,与人畅谈工作和生活,他还经常参加一些中文学术会议,分享自己在航天领域的研究成果。
结语
刘维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什么是“根在中国”。
他的故事,也必将激励更多的海外游子,去追寻自己的根,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因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都要永远珍藏那个地方,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让我们铭记刘维宁的故事,铭记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革命先烈,铭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
让我们携手并肩,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身在何方,根在中国,魂系祖国,这份情怀,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刘少奇的俄罗斯籍长孙阿廖沙的寻根之路
凤凰资讯——刘少奇俄罗斯籍长孙阿廖沙的传奇寻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