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

中华古诗词 2024-12-03 11:17:44

冬晴【宋・陆游】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气和未重裘,临水照须眉。悠然据石坐,亦复出门嬉。野老荷鉏至,一笑成幽期。译文:

吴中地区的霜雪来得较晚,初冬时节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红枫树叶尚未完全离开树林,黄菊花还有一些残留在枝头。

南飞的大雁鸣叫着掠过天空,细小的鱼儿在清澈的池塘中自由游弋。

气候温和,还不需要穿上厚重的皮袍,我临水自照,整理我的胡须和眉毛。

在晴朗的冬日里,我悠然地坐在石头上,有时也会出门游玩。

偶尔遇到扛着锄头归来的老农,我们相视一笑,已然明了这种隐逸生活的真意。

赏析:

陆游的《冬晴》是一首描写初冬景色的田园诗,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通过对江南初冬景物的细腻描绘和田野生活的生动再现,诗人传递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恬静生活的满足。

“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

诗以江南特有的气候特点开篇,点明地点和时节。吴地(即江南一带)霜雪来得较晚,初冬的景致温和明朗,少了北地严寒的萧瑟,多了温暖与柔和。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一个舒适、恬淡的初冬时节。诗人将“晚霜雪”与“佳时”联系起来,隐含着他对这片温暖土地的喜爱。

“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诗人笔触落在初冬的细节上:红枫尚留枝头,黄菊虽已零落,但依然可见残枝。通过这两种植物的描写,诗人勾勒出初冬的过渡美景——秋意未尽,冬意方浓。枫叶的“未辞”与菊花的“犹残”展现了时间交错的瞬间美感,仿佛将季节转换的脚步定格在温暖的画面中,令人流连。

“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

这两句切换到动态的景象。鸣雁划过高空的鸣叫声和纤细鱼儿在清澈池水中游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和谐美景。天空的辽阔与池水的透明对比鲜明,凸显出冬日晴空的澄澈与自然的活力。通过这一组细腻的描写,诗人表现了自然界万物在冬晴日中依然生机盎然。

“气和未重裘,临水照须眉。”

初冬气候温暖宜人,诗人不必穿上厚重的冬衣,这正是江南初冬的特点。诗人临水而立,清澈的水面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自己的须眉。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天气的和暖,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闲适。这里的“照须眉”也透露出一种岁月感,既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也带着些许对时间流逝的平和接受。

“悠然据石坐,亦复出门嬉。”

诗人静坐于石头上,随性而安,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闲适中,偶尔也会兴致而起,走出门去游玩嬉戏。这里展现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生活情趣:坐时,沉静悠然;出门,则充满活力。诗人通过这一动静相生的画面,传递了他对恬淡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野老荷鉏至,一笑成幽期。”

田间的老农扛着锄头走过,与诗人相视一笑。这短短的一瞬间,却蕴含了诗人与乡村自然的亲密关系。“幽期”不仅是与老农之间的默契,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相契。这一场景充满了田园的温馨与朴实,表现出诗人对乡野生活的热爱与归属感。

《冬晴》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展现了初冬江南的自然之美和生活的恬静与安然。陆游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日常生活的点滴再现,表达了他对自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这种对自然的融入与欣赏,不仅是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满足,更是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与礼赞。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追逐名利,而是在于回归生活的本真,与自然和谐共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尚书右丞陆佃的孙子。陆游成长于北宋灭亡之际,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一生贯穿着恢复中原、为国雪耻的志向,并以诗歌讴歌抗战救国的事业,唱出了当时爱国诗歌的最强音。

陆游的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广泛,既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也有批判当时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除了诗歌,陆游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的一生颇为坎坷,他曾因坚持抗金而被当权的投降派排挤,仕途不顺,但即便在晚年退居家乡时,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0 阅读:0

中华古诗词

简介:每天推荐一首经典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