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巷人家》的热播将范丞丞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时,谁也没料到三个月后开播的《北上》会成为他表演争议的转折点。
这场关于演技的舆论风暴,不仅折射出流量明星转型的困境,更撕开了影视行业资源分配的深层矛盾。
“庄图南这个角色,像套在范丞丞身上的不合身盔甲。”
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这句点评,精准概括了《小巷人家》里的表演困境。
剧中那个从苏州棉纺厂走出的学霸庄图南,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的时代印记。
角色需要呈现的不仅是跨越十五年的年龄感,更需展现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精神嬗变——从被父亲规划人生的乖顺少年,到逐渐觉醒独立意识的青年工程师。
范丞丞在塑造角色时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
拍摄现场的花絮显示,他在处理庄图南目睹父母争执的戏份时,连续七次未能准确传递出既心疼母亲又畏惧父亲权威的复杂情绪。
这种表演维度的缺失,在与闫妮、郭晓东等戏骨的对戏中尤为明显。
当黄玲(闫妮饰)为守护子女权益与婆家对峙时,镜头切换给庄图南的反应镜头里,本该充满内心挣扎的面部表情,却呈现出令人出戏的空白状态。
“表演就像在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微积分题。”
范丞丞在后期采访中坦言。
这个需要“收着演”的角色,要求演员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人物成长。
剧中庄图南与李佳的感情线本是展现角色蜕变的重要线索,但范丞丞在处理分手戏时,将人物应有的隐忍克制演绎成了麻木迟钝。
当李佳说出“我们终究不是同路人”时,摄像机捕捉到的眼神飘忽,让观众质疑演员是否真正理解角色处境。
这种表演断层在年代剧的放大镜下显得尤为刺眼。
当少年庄图南的灵动与成年后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当关晓彤饰演的林栋哲能在三句台词里完成从顽皮到成熟的转变,范丞丞的表演短板就被置于聚光灯下。
有戏剧学院教授指出:“流量演员常陷入‘情绪展示’误区,但庄图南需要的是‘情绪控制’,这种表演维度需要系统训练才能把握。”
转机出现在《北上》播出后。
这部聚焦运河创业的现代剧,意外成为范丞丞表演的“对照组”。
当白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诠释假小子,欧豪持续输出咆哮式台词,观众忽然发现范丞丞在《北上》里饰演的码头青年,至少做到了情绪连贯。
这种对比产生的戏剧性效果,让社交媒体上的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整个剧组都在及格线下挣扎时,不突兀反而成了优点。”
这条获得2.3万点赞的豆瓣短评,揭示了影视评价体系的相对性。
在《北上》的运河创业群像中,范丞丞塑造的憨厚青年虽无亮眼表现,但稳定的台词节奏和相对自然的表情管理,竟在全员浮夸的表演中意外凸显。
这种错位的认可,恰恰暴露了行业整体演技水准下滑的残酷现实。
这两部剧的对比效应,撕开了流量明星与行业生态的共生关系。
资本方迷信“正午阳光+流量”的造星公式,却忽视了表演基本功的打磨。
《小巷人家》选角导演在匿名采访中透露:“平台大数据显示范丞丞的粉丝画像与年代剧受众高度重合,这种数据决策压过了艺术考量。”
这种行业惯性,导致演员被强行推向不适合的赛道。
表演争议背后,是更深刻的行业悖论。
当85%的S级项目需要流量明星扛招商时,演员的成长周期被迫压缩。
范丞丞在《飞驰人生2》中能较好完成喜剧角色,恰说明其适合外放型表演,但资本追逐的“主流正剧”需要的内敛演技,却非短期能练就。
这种矛盾在《小巷人家》中集中爆发:观众既厌恶流量挤占实力派空间,又不得不接受市场选择的现实。
“骂演员容易,改生态太难。”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在行业论坛指出,范丞丞现象是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症候。
当制作方依赖流量保障项目安全时,就形成了“资本绑架创作—演员透支口碑—观众反弹—行业信誉受损”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个怪圈,需要从选角机制、表演训练到观众审美的系统性变革。
这场舆论风暴的余波仍在持续。
范丞丞在最新采访中表示,已暂停综艺录制,开始系统学习斯坦尼体系表演课程。
与此同时,《小巷人家》的表演滑铁卢,倒逼多家影视公司重新评估流量明星的使用策略。
或许正如编剧汪海林所说:“观众每一次尖锐的批评,都是在为行业刮骨疗伤积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