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白日梦想家图片
今天的北京,天气格外的冷,但是观众的心情却很火热。
欢迎大家参加“梦想家”第七期节目,今天我们围绕“自动驾驶生态”主题展开。台下观众瞬间沸腾了。
主持人见大家都开始兴奋起来,接着喊道,有请今天的三位重量级嘉宾,李彦宏,余承东和马化腾。
当大家听到马化腾名字的时候,全场起立欢呼。
废话不多说,直接开机。
造车不造车?
我们先请马化腾发言,主持人讲道,让小马哥发表一下腾讯对于自动驾驶生态的看法。
马化腾先用手指扶了一下自己的眼镜,说道,首先声明一点,我们不造车,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不科学。
在智能手机时代,腾讯没有做手机;在智能汽车时代,腾讯也不会造车。因为对于腾讯而言,造车对我们的既定战略,没有增值作用,甚至有可能减分。
我们主要的战略是,助力车企开发自己的自动驾驶AI算法和大数据平台。
注意啊,我们是助力车企,不是助力L4科技公司,这是我们这几年经验的总结。
余承东举起了手,我在此也声明一点,我们也不造车。现在市场传闻华为造车的新闻天天有,我们要做的是零部件供应商。
我们不造车比造车赚的更多,商业模式更好,为什么我们要造车。百度才在真正的造车。
主持人打断了余承东的讲话,我们要听小马哥讲,你别老打断。
李彦宏也插话进来,我们主要是子公司在造车,和百度整体的生态没有太多关系,更谈不上和主机厂的竞争了。
集度汽车(百度造车子公司)用我们的生态产品,也得付给我们钱。
今天不是讲生态吗,怎么扯到造车上了?百度错过了移动互联网,不能再错过人工智能浪潮。
(就这么一句话,都能闻到浓浓的火药味)。
高精地图
小马哥又扶了一下眼镜,咱们应该温和点。我接着讲(造车这篇咱们翻过去了):
腾讯自动驾驶诞生于导航地图部门。不像百度和华为,百度从谷歌那里学习,新成立了一个自动驾驶部门;而华为是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和ICT部门转换而来。
2家公司都是高举高打。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腾讯的发展方向。我们是顺势而为,不是创造一个东西,创造一个需求。
而是从用户高频的需求出发,提供场景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我个人认为,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环。
(腾讯高精地图图片)
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数据要素进行低成本获取和高效利用,而高精地图就是数据的核心,如果数据最终不能更新到高精地图,再多的数据都是无效的。
车企凭什么把收集的数据分享给你?激光雷达和视觉感知收集的数据凭什么把数据分享给你?因为你有一项最核心的工具,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可以说是汽车的第三只眼,但是它需要实时更新,而实时更新就需要数据。没有数据的话,高精地图就变成了一个死图,那L2+辅助驾驶就变成了无水之源。
所以高精地图是数据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我们在构建我们的自动驾驶生态中,着重强调高精地图业务。这也和我们的腾讯的定位很匹配,就是“链接一切”。
余承东插话进来,高精地图市场目前主要是百度,高德和四维图新,当然,未来华为高精地图会超过这几家(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你们这个生态的核心产品,竟然排不进市场前三。小马哥,你确定你完全理解你们公司的自动驾驶生态?
我们的高精地图自动化率能达到95%以上,搭配我们的高精定位模块和(高精地图)EHP接口,我们的目标是进入第一梯队。
主持人打断了余承东的讲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由百度来发言。
李彦宏看了一下马化腾,要说到高精地图,百度目前确实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毫不夸张的说,百度高精地图是最懂自动驾驶的地图。
自动化率这个事情是图商的天然驱动力。但是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内部讲的,主要看你怎么定义,比如你的地图里,你只提供了车道线,路牌,自动化率可以很高(95%以上),但是我(自动驾驶公司)要的东西(数据)不见得在你图里。
所以说懂自动驾驶的高精地图是最主要的。
我们做了快10年的自动驾驶研发,对于自动驾驶需要什么元素,什么样的精度非常了解。
我们更新高精地图,不仅有采集车,还有我们的车企和硬件生态合作伙伴,我们的ACE交通引擎,都帮助我们一点一点的更新高精地图。
普通L2的车拿到数据,对自动驾驶没有用,但对地图更新有用,这也是我们自己造车的一个原因。
我很认同小马哥的观点,高精地图确实是车企,硬件感知设备商和图商关于数据最好的协作方式。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在导航时代,百度和高德占据主导,但是高精地图属于另一个战场,所有的图商都有机会胜出。
高精地图胜出的决胜因素不在于采集车,而在于车企的使用量和地图更新的技术。甚至有些车企也开始自己投资一些高精地图商。
如果未来这些车企形成自己的高精地图闭环,那么所有的导航地图商都将出局。
小马哥点点头,我认同Robin(李彦宏)的看法。在高精地图大战中,任何图商都有机会跑出来,未来腾讯会加大在高精地图版块的投入。
我个人觉得,虽然现在高精地图采集和更新非常昂贵,但是未来高精地图一定是免费的,或者说会像我们今天的水和电一样便宜。
任何想通过高精地图发财的公司,最终都会被淘汰出局。
台下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云计算平台
我们还是让小马哥接着讲,主持人会意道。
我们腾讯的自动驾驶生态,就是高精地图作为敢死队,大数据云平台和仿真测试平台负责收割战场,打造全链条工具链。
高精地图是数据收集工具,那么云平台就是存储平台,管理平台。
目前阶段一辆自动驾驶车辆每天都能产生几十T的数据,这些数据量绝对能再造一个云巨头。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云可能就是一个存储平台,但是在自动驾驶时代,云平台必须配备完整的工具链,才能获得自动驾驶公司的青睐。
比如我们腾讯,通过高精地图,获得大量数据,然后上传到云端,进行仿真和高精地图更新。
将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标签化,快速清洗、筛选。并通过云端场景分类器等生产工具,进行场景分析,建立相应的算法评测体系。
同时,以腾讯云为基础,把自动驾驶相关的数据存储,包括模型训练、算法平台相关的东西,都提供给车厂,这也是车厂欠缺的。
(腾讯自动驾驶云平台)
余承东突然打断了小马哥的发言,你讲这么多,谁能听的懂啊。我给你总结一下,你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云端是你自动驾驶业务盈利的支撑点。
什么高精地图,什么工具链,什么仿真,这些都是工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云端市场的开拓和盈利。
小马哥脸色突然沉了下来,李彦宏见状,笑着说。
余总讲得很直白,但是话糙理不糙。目前对于自动驾驶业务而言,能看到的盈利点,也就是云端了。
我相信我们几家对于这个还是看得比较透的。我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的盈利模式一定是从云端提供服务。
我们百度会将我们的云端解决能力,全方位赋能合作伙伴。
把我们过去10年的自动驾驶开发经验和数据开放给开发者,然后通过这些开发者的研究成果与数据,来不断地强化我们的云端服务能力和工具链,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通过云端也可以更新与分发高精地图,正好和高精地图形成闭环。
这时余承东又插话进来,如果一个公司只看眼前的市场和需求,未来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掉队。腾讯不能只看眼前的市场需求,应该制定一个10年战略规划。
仿真系统
主持人好奇的问,小马哥,咱们腾讯就没有牛逼的自动驾驶产品吗?
小马哥想了想,那就是我们的云仿真系统了。从2016年开始打造这款产品,到现在5年了,应该说是匠心产品。
腾讯在游戏方面有很多技术优势,我们利用游戏引擎做仿真测试验证和数字孪生地图,这块不客气的说,我们应该是做的最好的。
我们认为云仿真技术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不单自动驾驶测试要用到仿真,自动驾驶软件认证也要用到仿真系统。
我们的云仿真分为2个版本,一个是单机版本,可以进行场景编辑,一个是云端版本,高并发的测试能力。
目前我们对于场景的物理还原和逻辑还原的准确性能达到99.99%。
腾讯致力于做数字化的连接器和工具箱。
在工具链上有一个完整的闭环,包括高精地图,云平台,仿真和一些自动驾驶算法模块,但在商业策略上,腾讯的商业模式是灵活的。
现阶段,“全家桶”式的打包显然不能满足当下主机厂们对产品定制化的需求。我们不会很强势的让主机厂都用我们的产品。
未来,我们腾讯还希望在孪生世界环境里,构建一个以数字资产为基础的交易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共治、共用。
(腾讯数字孪生地图)
余承东插话了,讲仿真就讲仿真,扯金融的事情干嘛?金融的是你和阿里支付宝之间的战争,目前阶段和我们没有关系。
我们华为也是灵活的商业模式,不是外界传言的都是全家桶。
主持人打住了余承东的讲话,你就让小马哥一局不行吗?每次都是你先怼(不愧大家都叫你余大嘴),这局,我宣布小马哥赢。
百度Apollo生态
下面有请李彦宏讲一下百度自动驾驶的生态战略。百度自动驾驶到目前做了快10年了,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和大家讲。
我们最大的生态就是我们2017年对外开源的百度Apollo生态。其实这个开源是我力主的。
当时百度内部反对声音很大,大家担忧的是,怕给百度再添加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开源考虑的是,自动驾驶太难了,不仅技术难度大,投入资金多,还很考验公司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不是百度所擅长的,所以我主张大家一起做。把我们百度过去几年的研发经验和数据都开源出去,做自动驾驶领域的Android。
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开放了60万行代码,从最初的封闭场景一直开放到V2X领域(我们也是业界唯一开源车路协同方案的公司)。全球合作伙伴也超过了200多家,开发者超过了5万。
(百度Apollo车路协同)
余承东又插话进来了,我给你们总结一下吧。
百度Apollo开源平台,其实就是披着开源外衣的封闭平台。
(马化腾瞪大了眼睛。)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Apollo开放平台,最准确的理解,应该和腾讯的高精地图定位一样,链接主机厂,政府和传感器厂商。
目前百度Apollo开源平台虽然有200多家合作伙伴,但大多都是主机厂,传感器和技术能力一般的公司。
真正有实力的公司都不会使用百度Apollo开源平台。虽然号称全球超过5万名开发者,但是中国的开发者估计不到1万人,而且更多的是研究机构和大学机构。
从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都可以看出来,目前市面上的公司基本都是全栈自研,凡是使用百度Apollo开源平台的公司基本都挂了。或者说,后期都纷纷弃用百度Apollo开源平台。
为什么呢?
自动驾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整个技术,算法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就采用拿来主义,最终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Android成功是因为其系统已经很完整,而自动驾驶系统则刚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路在哪里,该怎么走,何来的开源。
最关键的是,开源的不一定是最优解。地基都不稳,何来的生态。
打个比方,百度开放平台就像搭建了一个房子,但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这样搭建,这个房子适不适合你?
开源平台更多的是通用性,无法完成个性化需求(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最优解)。
特斯拉也提到过开源的问题,马斯克回复说,特斯拉不会开源自己的软件。一方面自己花了几十亿美金打造了这么一套软件,另一方面,别人也不一定认可这套软件,会使用这套软件。
那就干脆自己使用。
对于软件能力弱的技术公司,可能会使用,但是对于研发能力强的公司,只是简单看看,比较一下而已。
主持人打断了余承东,我们让李彦宏讲呢,你怎么又插进话来了。
李彦宏接着说,我部分同意余总的观点。确实从传感到计算,很多东西在未来几年的变化和发展会非常大。目前我们没有办法制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
但是我们会活跃社区,活跃生态。包括我们的Apollo基金投资(目前已经投资几十亿元),目的就是为了活跃和链接行业从业者。
经过4年的自动驾驶开源探索,我们发现,搞L4生态太难了,一方面行业的从业者都是大牛,都是独角兽公司,这样的人总是认为自建的方案是最优的。
另一方面,行业面临的软硬件,(长尾)数据,法律法规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而言,至少大家在感知方案方面都没有达成共识。
所以百度Apollo生态,从2019年就开始转型,已经从以L4自动驾驶为主,变成以L2辅助驾驶为主,并在2019年发布Apollo Enterprise,推出了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组织架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更倾向于和OEM一起做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关于硬件的选择,我们会优先选择我们生态系统里面的公司(生态企业中一半多都是做硬件的)。
特别是外资OEM,他们因为政策限制,在中国数据服务、高精地图,他们没有办法获得,更乐于与百度合作(像福特)。
而对于一些有场景的运营商(比如狮桥),我们会跟一些生态硬件合作伙伴一起提供一个软硬一体的方案。
现在我们这个生态,不止和车企,硬件零部件上合作(做软件的公司基本不会和百度Apollo合作),还加强了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展了车路协同的试验区。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是曲线路线,L4软件公司不会和我们的L4开源平台合作,但是他们会和我们的V2X系统合作。这个能力是L4公司缺失的,但未来又需要的。
为此我们特意开放了我们的车路协同数据集,供研究机构和L4软件公司测试使用。
我相信在车路协同这个事情上,我们和余总的思路是一致的。
最后我着重提一点。
就像小马哥刚才讲的,大家如果吹的(自动驾驶)牛太多,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干了。过去几年自动驾驶行业吹的牛太多了,或多或少的会干扰到我们公司的布局。
过去百度也在这种亢奋的浪潮下,犯了很多错误,未来我们会客观的看待每一个事情,不会发热上头。
主持人笑着说,既然百度Cue到你了,余总可以系统地讲一下华为的自动驾驶生态。
华为MDC生态
余承东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百度。
我很认同李彦宏的观点,目前的科技巨头中,只有百度和华为有矿山的业务,为什么?
像阿里,腾讯等都没有布局矿区业务。虽然我们和百度都没有解释过为什么,但我相信我们的思路是一致的。
因为矿区业务天然就需要车路协同,需要实时的高精地图更新,需要云端和车端的协作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两家都涉足这个行业的原因。
回到我们华为的自动驾驶生态。刚才说了感谢百度,这里讲一下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我们华为是做系统出名的,系统是华为的强项,芯片到系统到中间件,我们能做到整机性能最优(全自研技术)。
目前为止我们有三套系统,分别对应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控操作系统VOS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做操作系统 ,最难的是既要兼容安全性,又要兼容丰富的上层应用软件,同时需要兼顾硬件资源结合等问题(传统微内核上,它的操作系统是很难支撑第三方算法库的)。
我们最开始也是想建立一个自动驾驶生态,但是和百度不同的是,我们是以MDC硬件为载体,而百度是以百度Apollo软件为载体。
硬件计算平台相对软件而言,更容易让L4公司接受。
(华为发布MDC 810图片)
但是现在基本都被合作伙伴抛弃了。他们更擅长自研域控制器,自研软件算法。最后我们撤军三十里,只能将MDC生态应用在路线相对简单的场景。
对于L4级自动驾驶,我们选择全栈自研解决方案,而对于相对简单的场景,比如矿区,环卫,园区,高速等固定场景、固定路线下运行的,对技术要求没那么高的,我们选择硬件开源平台。
这就是我们的MDC生态。
我们最初也和百度一样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开放平台呢?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设备的兼容性,因为一些低速固定场景的公司也开始涉足高速复杂场景,如果使用我们的MDC设备,可以无缝嫁接到高速场景(都是一个硬件架构,一套软件平台),而不用重新编写程序。
一方面华为不可能面向所有汽车企业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我们全栈自研解决方案主要用于乘用车,本身这个场景做好就很难了,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去做其它场景。
我们基于MDC平台,主要打造三个生态圈:传感器生态圈、应用软件生态圈、执行器生态圈,包括完整的工具链,可以非常有利的助力低速场景OEM商,像环卫公司,矿山机械公司等。
主持人打断了余承东的讲话,你们这是要革低速场景的公司命。他们会答应吗?
余承东笑着说,目前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更多的集中在矿区,港口和L2,很多做园区和环卫的公司也开始离我们远去。
我们和百度的思路是一样的。虽然我们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八爪鱼)没有多少L4的公司在用,但是我们必须有。
这样才能完成和车企,传感器硬件,政府的软件闭环,数据闭环。我们也不指望L4的公司会使用我们的开源平台。
主持人笑着说,看来大家都想得很清楚。
余承东看了一眼李彦宏,百度在活跃开放平台,我们每年也拿出好几个亿,支持我们的MDC生态。
李彦宏笑了,大家的思路竟然是如此相似。
主持人看了一下台下的观众,我们留2个问题给台下的观众,谁有问题?主持人问道。
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主持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可能今天的讨论太深了,大家都还没有吸收,也欢迎大家在线和我们留言。
今天的节目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余承东拉着李彦宏,走,喝酒去。小马哥也跟着去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