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前中伊双边关系发展可以用稳中向好来形容,但伊朗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伊朗地缘上虽然不算西方,但一些人在看中国时,却有意无意地喜欢戴上西方的滤镜。从普通人到政治精英,这类人的比例还不少。
据《伊朗国际新闻》报道,曾在1997年至2001年担任伊朗驻华大使的马拉埃克,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伊朗此前与中国签署的《中伊25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被“严重高估”,他还揣测称,在中国于去年12月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峰会后,该协议已经成为了中沙关系的所谓“筹码”。
【前伊朗驻华大使马拉埃克】
马拉埃克的看法,其实是伊朗内部分政治精英对于中伊关系心生偏见的缩影。这些人只会从中东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出发,去偏狭地看待中伊如今建立在战略高度上的双边关系。因此,马拉埃克恐怕理解不了中方所说的,“海湾国家与伊朗都是中国的朋友,发展双边关系不针对任何一方”这句话的含义。
更何况,距离马拉埃克担任伊朗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中伊关系又经受了怎样的波折与考验,是这个已经成为伊朗政坛“边缘人”的前驻华大使难以想象的,他既不是亲历者,也不愿睁开眼睛当一个见证者。
【中伊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才有了25年合作协议】
说到底,他这番话的意图,无非就是想把伊朗与沙特之间的矛盾,转嫁到中国身上,给中伊关系制造不必要的阻碍与风险,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行为。
马拉埃克担任驻华大使时,是伊朗改良派总统哈塔米的第一个任期。在此期间,伊朗的外交风格趋于缓和,积极同各方改善关系,还积极与美国推进双边关系正常化的议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贯剑拔弩张的美欧以及阿拉伯国家,是伊朗外交政策的重点关照对象,与伊朗没有历史宿怨以及现实地缘矛盾的中国,优先级反而没有那么高。
【哈塔米执政期间,寻求与西方改善关系】
这种外交层面的隐性取舍,在马拉埃克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可能已经以一种偏见的形态,根植于他对中伊关系的看法中,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纠正过来。
诚然,在伊朗被全面制裁之前,西方公司大举进入伊朗投资市场,伊朗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这时候,伊朗政府难免担心,与中国发展战略关系,不仅没法帮助经济走出困境,反而会影响自己与西方世界改善关系。
这种偏见,不仅仅存在于伊朗的政治精英之中,在伊朗各阶层民众中也一样。伊朗前任驻华大使萨法里多次表示,中、伊两国人民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够,当然,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伊朗与美国的关系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伊朗人都是通过像谷歌这样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得到有关
中国的信息,而这类网站却又受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影响,很多不符合中伊真实情况的信息先入为主,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从而产生误解,进而上升到对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理解。
此外,在中伊发展经贸关系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话语权优势,配合伊朗内部亲西方的媒体,攻击中国趁西方撤离之机“占领”伊朗市场,导致伊朗民众对中国的误解进一步加深。但真实的情况是,伊朗遭受全面制裁以后,西方投资纷纷撤离,不仅让油气等能源命脉产业元气大伤,甚至难以保证基本商品供应,关键时刻是中国伸出了援手。这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和伊朗在经济领域的高度互补性,同时也是双边合作关系的重要基本盘之一。而《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则是为了将互补性转化为切实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经之路。
【伊朗难以单独抗衡美国压力】
在过去,伊朗在与西方改善关系的过程中,由于与中国没有历史纠葛与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变相疏远了中国;但现在,又是因为中伊关系没有现实矛盾,伊朗才得以在自己的“向东看”战略中,找到了一个能帮助自己对冲美西方单极霸权的合作伙伴。
不过,伊朗国内的这种偏见,也变相给我们提了个醒。那就是伊朗虽然一直以来是美国在自身中东战略中重点遏制的对象,但换个角度来看,两个在战略利益上并非完全不能达成共识。因此,即便伊朗当前采取“向东看”策略,与中国重点发展关系,但伊朗内仍有部分人群,希望能够继续“向西看”。伊朗当前之所以与西方疏离,主要是因为制裁关系,这也为中伊双边关系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伊朗部分人看来,与中国合作,只是对冲美国压力的权益之策。
因此,对中国而言,也要从国家利益出发,理性看待当前中伊关系背后客观存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为日后双边合作关系发展,起到把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