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有司马懿一半智慧,也许就没有八王之乱,西晋国祚数百年

军迷战火式 2025-04-15 11:43:29

说起来历史上的那些短命朝代,比如秦朝、晋朝、隋朝,它们的统治时间短的只有十几年,长的也不过几十年,跟那些平均能撑上近300年的大一统王朝比起来,简直就是眨眼间的事儿。为啥这些王朝会这么短命呢?原因当然不少,但说到底,君王的作用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西晋是在公元266年建立起来的,然后过了50年,也就是到了316年,它就灭亡了。咱们换个算法,要是从西晋280年搞定东吴,真正统一全国那会儿算起,它就风光了36年。再换个角度,要是看看西晋的实际掌控力,那就更短了,到“永嘉之乱”那会儿,其实也就撑了31年。为啥西晋会这么短命呢?这事情啊,跟司马攸有很大的关系。

要是司马攸能有他爷爷司马懿那般聪明,学会低调行事、不张扬,可能后来就不会闹出八王之乱,还有五胡乱华那样的大乱子了。这样一来,西晋说不定能安安稳稳地存在个快三百年,跟汉朝、唐朝一样厉害,在历史上也能留下更多辉煌的故事。

西晋为啥会完蛋呢?八王之乱可是个大祸根。那为啥会有八王之乱呢?说白了,就是几个事儿搅和在一起的:皇上不太聪明,帮忙管事的大臣也没啥本事,还有个贾皇后,那叫一个狠呐,各地的诸侯王也管不住。那咋样才能不让这些事儿闹得这么大呢?其实啊,有个挺关键的人,他就是司马攸。

司马攸啊,他是司马昭的第二个儿子,脑子特别灵光,被封为了齐王,地位可高了。而且,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他做了司马师的养子,这事儿可就不一般了。

司马师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司马昭就把司马攸过继给了他。这样一来,司马炎和司马攸,尽管原本是同辈,但按照过继后的关系,就成了像亲兄弟一样的堂兄弟了。

司马攸身为司马师的儿子,这可是他手上握着的一大张政治王牌。说起来,西晋这片江山,大半是靠司马师打下来的,跟司马昭关系不大,更不用说后来的司马炎了。

在高平陵那场大变动里,司马师可是出了大力气的。事变过了两年后,司马懿老爷子就离世了。这时候,朝廷里的大臣们开始对司马家族不满,紧接着,“淮南第二次叛乱”就爆发了,司马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到底是谁平息了动荡,干掉了对手,还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呢?答案揭晓,那就是司马师。无论是抢到手里的朝廷大权,还是他亲自带兵去淮南打仗,司马师都展现出了特别厉害的本事。

猛将文鸯突然攻打曹魏军营,让司马师受了重伤,情况十分危急,但他还是镇定自若地处理一切。在撤回的路上,司马师病情恶化,不幸去世,可他早前就已做好妥善安排,防止曹髦趁机抢夺军队的控制权。这样一来,司马家的地位和利益才得以保全。

说起来司马昭,那可是手握大权,继位的事儿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可他呢,居然能让皇帝曹髦大白天的就躺在了街上。虽说最后成济成了那个替罪羊,但这事儿也真够显示出司马昭的手段不怎么高明。

公元262年的时候,司马昭心里盘算着要去攻打蜀汉,可没想到,朝廷里的大臣们几乎全都不赞同,就钟会一个人站在他这边。更让人意外的是,司马昭居然大胆地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钟会,而且他自己还没留在长安坐镇,这不是明摆着给自己找难题嘛?

司马昭心里头憋着当皇帝的念头,对坐在皇位上的那位可没那么忠心,这样一来,谁还愿意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呢?要不是钟会在节骨眼儿上犯了迷糊,没把姜维的话当回事儿,还对那些被关起来的曹魏士兵手软,说不定司马昭的大计就成了。

西晋的江山和根基,其实是司马师一手打拼出来的,这事儿司马昭、司马炎心里都明镜似的。所以,当司马昭接手司马师的大权后,他常跟人念叨:“我这位子啊,其实是给桃符暂时管着的,将来还得还给他。”他说的桃符,指的就是司马攸。

司马炎坐上皇位后,他给司马师加了个“景皇帝”的封号,还给了他一个“世宗”的庙号。司马炎自己也说了,这天下其实是司马师打下来的。换句话说,要不是司马师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他的侄子司马攸,在继承权上可能还更有优势,甚至超过司马炎自己呢。

为啥司马攸没能接手司马师的位子呢?其实原因挺直接。司马师走得急,那时候司马攸还年幼,根本挑不起大梁,处理不了那些复杂的事务。这时候,司马昭就站了出来,算是起了个桥梁作用。再往后,司马昭就说要“立长”,再加上他平定蜀汉有功,威望挺高,所以他就定了司马炎当继承人。

在公元266年的时候,司马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大家称他为晋武帝。不过,他心里头对齐王司马攸那可是相当顾忌。司马炎为了让自己这皇位坐得更稳当,不让人说闲话,就琢磨着得选个太子。按常理,本来可以从他的其他儿子里挑个能干的,但他最后选了看起来有点憨憨的司马衷来做太子。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司马炎担心自己的皇位来路被质疑,觉得立个不太聪明的太子,可能更能保住自家的江山。

司马炎要是不选司马衷当继承人,那就等于说要看才能选长子,这样一来,司马攸就有机会上位了,其他儿子肯定也会跳出来抢。没办法,司马炎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让司马衷继位,还给他娶了个狠角色贾南风当皇后,这一来,西晋就算是掉进大坑里了。

公元290年那会儿,司马炎去世了,司马衷就接了他的班。可没想到,这之后贾皇后开始独揽大权,局面很快就失控了。再说说那国丈杨骏,他能力实在不行,既不懂权术,也不会处人际关系,手底下也没啥得力帮手。这样一来,他根本压不住贾皇后和那些诸侯王的联手,结果“八王之乱”就这么爆发了。

要是司马攸还活着,事情会不会就变得不一样了呢?说实话,真有可能。司马攸这人威望可高了,在继承权这事儿上,他比司马昭和司马炎都更有优势。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初司马师打下了江山,西晋的文臣武将里,大部分都是司马师的老部下,他们都挺支持司马攸的。

说说司马攸,这家伙威望可不是盖的。就拿他被封为齐王这事儿来说吧,封了王不说,手里还攥着洛阳的兵权,而且人家根本就不急着去封地上任。后来东吴被灭了,司马炎看不下去了,硬逼着他去封地,这一逼可好,差点儿就闹出了个大乱子,跟政变似的。

羊琇是宫里禁卫的头头,也是司马炎特别信任的人。当他听说司马攸要被派到封地去,他心里就琢磨着,这背后肯定有那些大权在握的人在搞鬼。于是,他打算来个“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打算带着手下冲进宫里。不过,羊琇的计划没能成功。但即便如此,司马炎也没敢对他怎么样,只是给他换了个职位了事。

在晋武帝那会儿,满朝的文官武将,除了荀勖这几个,像张华这些大官儿,都挺看好司马攸。可以说,司马攸是大家心里头的红人,就算他没当上皇帝,那也是个铁定的辅政大臣,说不定还能当个摄政王呢。

说起来,司马攸不管是做皇帝还是当摄政王,手里头那可是实打实地攥着大权呢。要是他真想做皇帝,那简直是易如反掌。毕竟,他背后的团队实力过硬,拥护他的人也不在少数。想要找个借口让司马衷“自然离世”,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地坐上龙椅,这事儿对他来说,真的一点儿也不难。

要是司马炎的其他儿子心里有想法,想要反抗,他们也得先瞅瞅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等司马攸一旦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位,他就能慢条斯理地把整个帝国的资源都整合起来,一点点地把那些诸侯王的权力给削弱下去,让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牢靠。

话说回来,就算司马攸不当皇帝,只是个摄政王,最后的结果也没啥两样。司马攸这个人,可不是司马亮和杨骏那种人能比的,他更不是卫瓘那样的人。贾南风哪里敢在他面前放肆呢?就凭借着司马攸的那股子威望,楚王司马玮也不敢站在贾南风那边支持她。

说起来是摄政王,但实际上,西晋真正的老大是司马攸。他握着西晋的大权,诸侯王们哪个敢不听他的,朝中的大臣又有谁敢站出来说个不字?这样一来,什么八王之乱,根本就闹不起来。那些匈奴、羯、氐、羌、鲜卑这些所谓的“五胡”,也压根儿没有机会趁乱作妖。

真是遗憾,司马攸没有继承到他爷爷司马懿的那份睿智。他这人吧,急性子,不知道有时候得“收敛”点,学会忍辱负重。结果呢,竟然被司马炎给气得不行,最后郁郁而终。话说到了283年,司马炎一纸令下,让他去齐国任职,得离开洛阳。司马攸心里那叫一个憋屈,还没踏上旅程呢,就先病倒了。

司马攸其实没输给司马炎,他是被自己的性格给拖累了。到了唐朝,李世民和房玄龄聊起他,都觉得挺遗憾的,他们觉得要是司马攸还在,八王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明朝的王夫之,他也持同样的观点,觉得司马攸死得太早,简直就是西晋王朝的一大损失,希望就这么没了。

以前啊,司马懿为了能够掌控朝廷大权,真的是吃了不少苦头,他硬是隐忍了十年之久,让曹爽渐渐对他放下了戒心。到了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瞅准时机,一举打败了曹爽,从此成了曹魏的实际领导人。要是司马攸能有他爷爷司马懿一半的聪明才智,他应该先跑到齐国去,悄悄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再慢慢把司马师的那些得力助手都拉拢到自己这边来。这么一来,他早晚有一天能坐上西晋的头把交椅。

1 阅读:26
军迷战火式

军迷战火式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