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观众”的FIRST,仍然为“她”点燃一盏灯

影视产业观察 2022-08-13 12:52:54

日前,第16届FIRST青年影展悄然落幕,受疫情影响,开幕前六天FIRST组委会突然宣布取消公众观影证注册,这使得本届FIRST影展无论是在西宁线下、还是线上的热度均不及去年,虽然缺少“万众瞩目”的璀璨,但FIRST青年影展还是以年轻的力量及态度,在高原上为处于寒冬中的中国电影点燃了一束火炬。

本届FIRST青年影展共入围19部长片作品、22部短片。在为期三个整天的观影活动中,影视产业观察记者观看了7部长片作品,分别为剧情长片《百川东到海》《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再见,乐园》《之后的一周》,纪录长片《废物故事》《义乌闯客》《黑漆》。这些作品中有3部为女性导演作品,实际上,在去往西宁前,影视产业观察记者就有意透过此次影展,观察后疫情时代女性创作者生态,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观影,以下是一些总结。

“她的力量”正在崛起

无论从当前还是历史、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来看,电影行业从业者的性别构成均以男性为主,特别是导演这一职业。近年来,随着国内年轻创作力量的崛起,多部由青年女性导演执导、讲述女性故事的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线并引发持续关注,如《黑处有什么》《过春天》《嘉年华》《送我上青云》等等。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对影视行业造成巨大打击,但在寒冬之下,仍有不少女性导演执导的高口碑电影脱颖而出,如《春潮》《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爱情神话》等,它们塑造出了不少个性鲜明、不同以往的女性形象。

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中也不乏女性创作者的身影,如去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均由女性导演斩获,而据官方数据,本届FIRST青年影展主竞赛征片共收到有效报名影片833部,其中参赛导演中,女性占比28.21%,相比去年的20%提升显著。今年最终入围的19部长片中也有4部出自女性导演之手,分别为《百川东到海》《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纪录电影《黑漆》、以及女性导演丁北辰与李洪全联合创作的纪录长片《野球》。从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相对清晰地窥见年轻女性创作者对于自身生命经验的反思,以及对银幕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探索。

吴双执导的《百川东到海》讲述了一个住在沙漠边缘、名叫“小海”的男孩为寻找在县城中工作的母亲独自踏上旅途,在经历一系列奇幻事件后最终返回家乡的故事。作为一部儿童题材电影、该片创造性地以儿童“作文式”叙事手法,将城乡变迁、生态环保、留守儿童等多个现实议题恰当、自然地融合起来,在展映过程中收获不少好评。

引人注意的是,该片虽以“寻母”为主线,但实际上电影中小海的母亲从未出现,导演用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裙子”来指代了一个因向往美好生活而出走家庭的“自私的母亲”形象。当展映现场观众问及为何如此处理时,吴双解释:小海妈妈这个角色,源自自己在沙漠采风中和一偶然遇到的中年女性的交谈。“她谈到,工厂打工每个月可拿的工资和种地收入差不多,但是她至少可以在空调的屋子里,不用风吹日晒还可以买一些化妆品。”出于对女性向往美好生活的理解,吴双创造了这个角色。而在影视产业观察记者看来,这一为追求自身幸福而“抛家弃子”的母亲形象,也有着现代女性对当下社会文化中强加的“奉献、牺牲、神圣”等“母职要求”的反抗意味。

女性导演牛小雨执导的《不要再见啊,雨花塘》,讲述的则是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年轻女孩叶子,为逃避祖父去世的事实,用歌舞、梦境、超现实等场景构建出一个满载家庭及个人成长记忆、真实与虚幻交织的空间,并在其中逐渐与“死亡”和解、最终治愈悲痛的故事。

与《百川东到海》中有意塑造“消失的母亲”不同,《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更多探讨了“消失的父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电影中,被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叶子实际上将他们认作了自己的父母,而祖父去世引发的伤痛,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唤醒了叶子长久以来在“自我身份确认”上面临的困惑。此外,影片中叶子与人私奔后变成“妖怪”的邻居女孩精精有关“爸爸只是爱他的女儿,而不是我”的讨论,也体现出女孩“既想逃脱父亲的掌控又想得到父亲的庇护”的矛盾心理。这部带有鲜明女性个人成长体验的影片引发不少现场观众共鸣,最终收获“ FIRSTFRAME第一帧” · 年度影像荣誉和“一种立场”荣誉推介两个奖项。

另外,本届FIRST影展览入围的22部短片中,还有5部入围了“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分别为《有羽毛的东西》《流云过》《莉莉》《囡囡》《坏掉的土豆》,它们的创作者中既有女性、不乏男性身影,这些短片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稚嫩、多元又鲜活的景象。

“她的故事”正在被看见

2021年,FIRST首次联合香奈儿发起“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借此关注青年电影人作品中的多元女性形象、鼓励女性影像书写。今年该单元升级为官方特别单元,并正式设立“FIRST FRAME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奖项,共有4部剧情长片、5部短片入围,最终牛小雨执导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获得年度影像荣誉,陆晓浩执导的《之后的一周》获得评审团特别提及荣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入围的4部作品中导演性别构成呈现出2男2女的组合结构,这让我们在银幕之外,收获一种“巧合中的欣喜”。

由陆晓浩执导的《之后的一周》讲述两个小镇少女在即将出发去广州打工前,围绕家乡旅行了一周的故事。这部成本仅7万元的电影以一种温和却有力的方式,将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文化下,小镇女孩自小经历的早婚早育、辍学打工等“不公待遇”真实、细腻地展现在银幕之上。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女主角并非主流叙事中的乖乖女,她们以“不学无术”、口吐脏话的“坏女孩”形象出现,也使这部影片颇具“女性反叛”意味。

提到影片创作初衷,导演陆晓浩表示,这部影片其实是自己的毕业作品,更多基于自己上大学后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自己对过往生活经历的总结,而之所以以两个女孩的视角展开叙事,与自己的生长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出生于潮汕农村地区的陆晓浩,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到大跟女性的较多接触,使他对女性命运有了更多观察和了解,“所以在决定拍摄家乡的故事时,我觉得她们的故事更值得讲述。”陆晓浩说。

同样入围“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的另一部作品是由王尔卓执导的《再见,乐园》,这部电影以三段式叙事、女性旁白贯穿始终的“纪录片”形式,让外婆、女友、母亲这三代女性分别亲口讲述了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她们温和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不少令人动容的瞬间,比如姥姥丧失幼子时的痛苦、母亲面对昔日恋人回归她已成家时的无奈,以及女友得知素未谋面的生父去世时的怅然等等,影片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照与反思。

能在FIRST青年影展看到这两部由男性导演执导的、带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品令人欣喜,而就当下仍以男性为主导的影视创作环境来看,只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创作者以更加包容且平等的姿态、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女性叙事,“她的故事”才能在银幕上被更多人看到。

“她的在场”很重要

本届FIRST青年影展虽然女性创作者的数量有所提升,但距离“理想中的5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当下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电影市场,女性创作者面临的困境确实要比男性导演多很多。

在“FIRST FRAME返场谈”专题活动上,青年学者、策展人佟珊分享了她对于国内青年女性影人创作生态的观察,她提到,去年在参与某影展的短片选片时,她发现入围作品中男女导演的比例大概在1:1,但在长片环节,女性就没有男性作者那么多。佟珊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概括为“结合女性在整个社会层面的位置来看,可能女性导演并不被产业所期待。”本届影展初审评审、媒体人陀螺也结合自己的影展经历对此回应道:此前在创投会上能看到很多女性导演的项目,但当进入长片初审环节时,真正的女性导演的片子很少,“我会发现女性导演走到后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困境,最终的确会面临作品拍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外都存在。”

而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导演吴双和牛小雨也坦言,她们均在不同程度上遭遇过某种“职业性别歧视”,如吴双提到,某公司拒绝投资影片的理由为——此前公司投资的女性导演电影基本都亏了,“他就觉得不应该再这样选了”。导演牛小雨也提到,在影片拍摄现场,她曾被剧组场工公开指出“女生不能坐镜头箱”。

吴双、牛小雨在创作过程中的遭遇并非个例,国内女性影人创作环境亟待改善,但“任何人都很难用5年或10年说清楚女性电影或电影中的女性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不仅仅需要女性,也需要男性,也许需要几代人。”本届“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评审之一、知名制片人耐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到。

随着近年来,女性相关议题日渐成为互联网热门话题,女性题材影视作品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这对于反对性别歧视、传递性别平等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而关注女性创作力量、保障“女性导演的在场”,本身也是对当下存在的“性别偏见”文化的一种有力“回击”。在这一点上,FIRST影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附:第十六届FIRST青年影展完整获奖片单如下:

— THE END —

作者 | 桓涵

主编 | 彭侃

排版 | 夕颜

0 阅读:24

影视产业观察

简介:关注中国影视潮流脉动,放眼全球影视产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