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常常成为人们忙碌日程的牺牲品。然而,睡眠绝非仅仅是身体的休息,它对于维持身心健康、促进身体机能修复以及保障日常生活的高效运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 年世界睡眠日以 “健康睡眠,优先之选” 为主题,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睡眠质量这一关键议题上。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截至 2025 年 3 月 21 日,我们对于睡眠时长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和精准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优质睡眠的标准以及针对各类人群的睡眠管理指南。
二、睡眠时长表:因龄而异,因人而异
(一)婴儿期(0 - 3 月龄)
0 - 3 月龄的婴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睡眠需求极为旺盛,推荐睡眠时长在 13 - 18 小时。这一时期的婴儿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昼夜节律,因此按需哺乳是满足其睡眠和营养需求的关键。例如,小婴儿可能每隔 2 - 3 小时就需要进食一次,频繁的喂奶过程也是他们睡眠周期的一部分。家长们需要耐心地顺应婴儿的需求,逐渐帮助他们建立起昼夜节律。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婴儿白天和夜晚的睡眠时长较为接近,随着月龄的增长,夜晚睡眠时间会逐渐延长。
(二)婴儿期(4 - 11 月龄)
当婴儿成长到 4 - 11 月龄时,睡眠时长推荐为 12 - 16 小时。此时,婴儿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律睡眠模式,白天小睡 2 - 3 次。合理安排小睡时间有助于避免婴儿过度疲劳,从而保证他们夜间的睡眠质量。比如,在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次小睡,每次小睡时间可根据婴儿的个体差异在 1 - 3 小时不等。若婴儿白天小睡不足,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夜间变得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
(三)幼儿期(1 - 2 岁)
1 - 2 岁的幼儿睡眠时长推荐为 11 - 14 小时。这个阶段,幼儿的生活逐渐变得规律起来,白天小睡次数减少到 1 - 2 次,且逐步过渡到夜间长觉。家长可以通过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如洗澡、讲故事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例如,每天晚上在相同的时间进行睡前准备活动,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流程中放松身心,更易于进入睡眠状态。稳定的睡眠模式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和身体的成长。
(四)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3 - 6 岁)的推荐睡眠时长为 10 - 13 小时。晚上 9 - 10 点前入睡是较为理想的时间点,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儿童的睡眠节律。研究表明,长期在睡前过度接触电子产品的儿童,入睡时间会明显延长,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因此,家长们应严格控制孩子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
(五)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身体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8 - 10 小时的睡眠时长对于他们至关重要。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写作业是维持良好睡眠的关键。然而,现实中由于学业压力较大,许多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不足 8 小时,这不仅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长期下来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六)成年人
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长为 7 - 8 小时,一般建议在 22:00 - 23:00 入睡,6:00 - 7:00 起床。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成年人恢复精力,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然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娱乐活动和工作压力常常导致成年人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例如,一些上班族习惯熬夜追剧、玩游戏,或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加班到深夜,这些行为都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因此,成年人应重视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七)老年人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与年轻时有所不同,推荐睡眠时长为 6 - 7 小时。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往往入睡困难且容易早醒,因此可适当提前至 5:00 - 6:00 起床。此外,老年人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过长的午休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导致睡眠节律紊乱。例如,有些老年人午休时间过长,晚上就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第二天精神状态也不佳。合理调整睡眠时间和作息,有助于老年人提高睡眠质量,保持身体健康。
(八)特殊情况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长需结合个体状态判断。即使睡眠时间达标,如果白天清醒时频繁犯困、注意力不集中,仍需调整睡眠习惯。约 1%-3% 的 “短睡眠者” 仅需 5 - 6 小时睡眠就能保持良好状态,而 “长睡眠者” 可能需要 9 - 10 小时。例如,某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属于 “长睡眠者”,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恢复大脑的能量;而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新陈代谢较快的人,可能成为 “短睡眠者”。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遵循相应年龄段的睡眠时长建议是保障健康的基础。
三、优质睡眠的三大黄金标准
(一)入睡快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良好睡眠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入睡快,一般要求在 30 分钟内入睡(6 岁以下儿童≤20 分钟)。入睡困难是许多人面临的睡眠问题之一,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心理压力、不良的睡眠习惯、环境干扰等。例如,一些人在睡前过度兴奋,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还有些人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焦虑不安,导致躺在床上长时间无法入睡。若长期入睡困难,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二)睡得深
夜间清醒≤3 次,且醒后 20 分钟内可重新入睡是睡得深的重要体现。在睡眠过程中,偶尔醒来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频繁觉醒或长时间无法再次入睡,就会影响睡眠质量。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夜间会因呼吸不畅而频繁醒来,导致睡眠碎片化,第二天感到极度疲惫。此外,一些人可能因为睡前饮用了过多的液体,导致夜间频繁起夜,影响了睡眠的连续性。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避免大量饮水,有助于减少夜间觉醒的次数。
(三)精神足
晨起后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是优质睡眠的最终体现。当我们获得了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后,身体和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第二天自然会感到精神饱满,能够高效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相反,如果睡眠质量不佳,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也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例如,长期失眠的人往往会感到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关注睡眠质量,不仅仅是关注睡眠时间,更要注重睡眠过程中的状态和醒来后的精神表现。
(四)睡眠障碍预警信号
入睡困难:成人入睡时间>30 分钟,儿童>20 分钟,就需要警惕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可能是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或身体疾病(如疼痛、呼吸困难)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例如,一位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导致入睡时间延长,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夜间频繁觉醒或早醒:夜间觉醒次数>3 次,或者早醒后无法再次入睡,都可能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早醒的情况,这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等有关。此外,睡眠环境的改变、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夜间频繁觉醒。白天嗜睡:白天频繁打瞌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是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的明显信号。例如,一些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由于夜间睡眠质量严重受损,白天会感到极度困倦,甚至在开车、工作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打瞌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打鼾伴呼吸暂停:打鼾且伴有呼吸暂停现象,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典型症状。这种疾病会导致睡眠时呼吸反复停止,造成身体缺氧,长期下去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例如,一位肥胖的中年男性,打鼾严重且经常在夜间出现呼吸暂停,经过检查被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睡眠中异常行为:如梦游、磨牙等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也可能反映出睡眠问题。梦游通常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理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磨牙则可能与精神紧张、咬合不良、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有关。例如,一个小学生在学习压力较大时,出现了夜间磨牙的现象,经过心理疏导和调整学习作息后,磨牙情况有所改善。四、重点人群睡眠管理指南
(一)青少年失眠:学业压力与电子产品的双重夹击
现状初三、高三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失眠率显著升高。同时,疫情期间网课的普及,使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褪黑素分泌紊乱。据某地区的调查显示,初三和高三学生中,失眠发生率分别达到了 40% 和 50%。长时间的学习、频繁的考试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让许多青少年在夜间难以放松身心进入睡眠。此外,网课学习模式下,学生们在睡前往往还会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作业、查阅资料或进行娱乐,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
干预措施规律作息:固定上床 / 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例如,每天晚上 10:30 上床睡觉,早上 6:30 起床,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同时,严格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至少在睡前 1 小时停止使用,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加强运动:每日进行 6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有助于改善睡眠。但要注意睡前 3 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因为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例如,学生可以在放学后进行适量的运动,既能放松身心,又不会影响夜间睡眠。心理调适:通过冥想、正念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例如,每天晚上睡前进行 10 - 15 分钟的冥想练习,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放松。同时,要避免 “必须早睡” 的强迫观念,因为过度焦虑反而会加重失眠症状。可以尝试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依次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帮助减轻紧张感,促进睡眠。(二)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与睡眠质量下降
特征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 / 黄体酮下降,会出现一系列睡眠问题,如早醒、片段睡眠,平均睡眠时长仅 6 小时,且常伴有潮热、盗汗等症状。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身体内环境失衡,影响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干扰了睡眠。例如,一位 48 岁的更年期女性,常常在凌晨 3 - 4 点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同时夜间会出现潮热现象,醒来时浑身是汗,严重影响了她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
改善建议睡前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和酒精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失眠症状。更年期女性在睡前 4 - 6 小时内应避免饮用咖啡、茶以及含有酒精的饮品。例如,原本习惯晚上喝咖啡提神的女性,在更年期应改为饮用无咖啡因的饮品,如热牛奶、花草茶等。午休≤30 分钟:适当的午休有助于缓解疲劳,但过长的午休会影响夜间睡眠。更年期女性可以在中午进行 15 - 30 分钟的小憩,帮助恢复精力,同时又不会干扰夜间的睡眠节律。例如,在午饭后半小时,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躺下来放松身心,进行短暂的午休。白天运动分次进行:可以选择晨练 20 分钟,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傍晚再散步 30 分钟。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缓解更年期症状,改善睡眠质量。例如,早上在公园慢跑,呼吸新鲜空气,晚上和家人一起散步聊天,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排查身体疾病: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失眠,需及时就医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睡眠问题,且在更年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例如,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睡眠监测等手段,确定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三)五类高风险人群需紧急监测
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BMI>25、颈围>43cm、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的人群,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在颈部,会导致气道狭窄,容易引起呼吸暂停。例如,一位 BMI 为 30 的中年男性,颈围达到 45cm,夜间打鼾严重且伴有呼吸暂停现象,经睡眠监测诊断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日间过度嗜睡者:频繁打瞌睡、晨起头痛的人,可能存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严重受损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等疾病引起的,也可能与长期不良的睡眠习惯有关。例如,一位办公室职员每天在工作时间频繁打瞌睡,早上起床后还会感到头痛,经过检查发现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夜间睡眠质量差,从而出现白天嗜睡的症状。异态睡眠患者:梦游、夜间肢体抽动、磨牙等异态睡眠患者,其睡眠过程中存在异常行为,可能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梦游可能与大脑发育异常、心理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夜间肢体抽动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磨牙则可能与精神紧张、咬合不良等有关。例如,一个儿童经常在夜间梦游,家长担心其安全,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排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长期失眠者:入睡>30 分钟且持续>3 个月的长期失眠者,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例如,一位职场人士因工作压力长期失眠,入睡困难且睡眠浅,持续了半年多,不仅工作效率大幅下降,还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经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后,睡眠情况逐渐改善。睡眠相关运动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腿动等睡眠相关运动障碍患者,其睡眠过程中腿部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干扰睡眠。不宁腿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在休息时腿部出现不适感,需要通过活动腿部来缓解;周期性腿动则是在睡眠中腿部出现周期性的抽动。这些运动障碍会导致睡眠中断,影响睡眠质量。例如,一位老年人患有不宁腿综合征,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腿部就会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感,需要不停地活动腿部,严重影响了睡眠,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五、科学助眠策略
(一)环境优化
温度:睡眠环境的温度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18 - 22℃是较为适宜的睡眠温度,最佳温度为 2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人体能够感到舒适,有利于放松身心进入睡眠。温度过高会使人感到燥热,难以入睡;温度过低则会让人感到寒冷,影响睡眠的连续性。例如,在夏季,可以使用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节到 20 - 22℃,并保持适当的湿度;在冬季,可以使用暖气或电暖器将温度维持在 18 - 20℃。光线:使用遮光窗帘,在睡前 1 小时调暗灯光,减少光线对眼睛的刺激,有助于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帮助入睡。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节律的重要激素。因此,营造一个黑暗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例如,在卧室安装遮光效果好的窗帘,晚上睡觉前关闭不必要的灯光,使用小夜灯提供微弱的光线,方便夜间活动又不会影响睡眠。噪音:睡眠环境的噪音应控制在≤30 分贝,可使用白噪音机等设备来屏蔽外界噪音干扰。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放松身心,进入深度睡眠。外界的噪音,如汽车声、人声等,会干扰睡眠,导致睡眠浅、易惊醒。白噪音机发出的自然声音,如雨声、海浪声、风声等,能够掩盖外界噪音,营造出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例如,在睡眠环境嘈杂的情况下,使用白噪音机将噪音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二)饮食调整
睡前 2 小时避免高脂、辛辣食物:高脂、辛辣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干扰睡眠。像油炸食品、辣椒、咖喱等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使肠胃处于相对兴奋状态,身体难以快速进入放松的睡眠模式。例如,有些人晚餐吃了大量油腻的炸鸡或者辛辣的火锅后,夜间会出现胃部不适、烧心等症状,导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所以,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晚餐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粥、蒸鱼、清炒时蔬等。可饮温牛奶(含色氨酸)或蜂蜜水(调节血糖):温牛奶中富含的色氨酸是一种天然的助眠物质,它能够在人体内转化为血清素和褪黑素,有助于放松神经,促进睡眠。一杯温热的牛奶在睡前半小时饮用,不仅能给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觉,还能为睡眠助力。而蜂蜜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糖水平,避免夜间因血糖波动而影响睡眠。比如,在睡前用温水冲泡一小勺蜂蜜饮用,能让身体在夜间保持相对稳定的代谢状态,减少因血糖问题导致的觉醒。但要注意,蜂蜜的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摄入过多糖分对健康和睡眠产生负面影响。(三)认知行为疗法
固定作息:周末补觉≤1 小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调节生物钟至关重要。即使在周末,也不应过度打乱日常的睡眠节奏。过度补觉会使生物钟紊乱,导致周日晚上难以入睡,周一早上又困倦不堪,影响新一周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例如,平时工作日习惯早上 7 点起床,周末也尽量不要晚于 8 点起床,通过这样微小的调整,让身体适应稳定的睡眠 - 觉醒周期。长期坚持规律作息,身体会形成一种自然的睡眠节律,到了相应的时间就会产生困意,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刺激控制:床仅用于睡眠,避免睡前刷手机。很多人习惯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处理工作等,这会让大脑将床与多种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睡眠。长此以往,当身体躺在床上时,大脑依然处于活跃状态,难以进入睡眠模式。因此,要严格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单一联系,只有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睡觉。同时,睡前 1 小时应将手机等电子设备放在远离床的地方,避免屏幕蓝光的刺激以及各种信息对大脑的干扰。可以选择在睡前阅读一本纸质书籍,让身心在安静的氛围中逐渐放松,为入睡做好准备。六、睡眠障碍的医学干预
(一)失眠症
对于失眠症患者,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右佐匹克隆能够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帮助患者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并延长睡眠时间。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不宜长期依赖。同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睡眠习惯和心理状态。认知行为治疗包括对患者睡眠认知的纠正,如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睡眠需求、消除对失眠的过度恐惧和焦虑;行为方面则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例如,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在服用右佐匹克隆的同时,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干预,逐渐减少了对药物的依赖,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睡眠呼吸暂停
对于轻症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减重是首要的治疗措施。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减轻体重,能够有效减少颈部脂肪堆积,缓解气道狭窄的情况。同时,侧卧睡姿也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患者可以在睡眠时使用特殊的侧卧辅助器具,帮助维持侧卧姿势。而对于重症患者,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CPAP 呼吸机通过在睡眠时向气道内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撑开狭窄或阻塞的气道,保证呼吸的顺畅,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因呼吸暂停导致的身体缺氧等问题。例如,一位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使用 CPAP 呼吸机治疗后,夜间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减少,白天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异态睡眠
对于异态睡眠患者,如出现梦游、夜间肢体抽动、磨牙等症状,氯硝西泮(需医生评估)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治疗药物。氯硝西泮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异常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异常放电,从而减少异态睡眠的发生。但由于其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头晕等,使用前必须经过医生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合适的剂量和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家人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确保患者在睡眠期间的安全。例如,对于梦游患者,家人要在卧室做好防护措施,清除可能导致受伤的物品,避免患者在梦游过程中发生意外。
七、结语
2025 年世界睡眠日主题 “健康睡眠,优先之选” 深刻地提醒着我们,睡眠质量在维护身心健康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远非单纯的睡眠时长所能涵盖。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睡眠需求的精准把握,依据优质睡眠的标准进行个性化调整,运用科学的助眠策略以及在必要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大多数睡眠障碍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然而,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切不可忽视或拖延,建议尽早就诊睡眠专科。因为睡眠障碍不仅仅会影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效率,长期发展下去,还极有可能延误心血管疾病、认知衰退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时机。我们应当将良好的睡眠视为一种宝贵的健康投资,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呵护我们的睡眠,让每一个夜晚都能成为恢复精力、滋养身心的美好时光,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