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满含家乡味的“土特产”成为年货的主角。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或生产工艺而享有盛名的“土特产”,已经成为提振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树立区域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载体和基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这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各地依托当地特色资源,聚焦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品牌提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批批“土特产”翻山越海走进大众视野,产业效应持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一方面,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8.1万个。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效益有所改善,2024年,预计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赣南脐橙、花牛苹果、龙山辣椒、金溪蜜梨、长丰草莓……越来越多地方标志性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并打响品牌。
土特产热卖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对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动植物种类多,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要不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能,在差异化、品牌化、产业化等方面发力,持续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含金量”。

因地制宜,深耕差异化。发展“土特产”,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当地风情、乡土文化,实现差异化发展,塑造竞争优势,避免盲目模仿和同质化竞争。要知己知彼,充分盘点本地区的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要科学发展,在摸清资源、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土特产”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品种发展目标,避免一哄而上。此外,还要持续深耕产品,不断满足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不断提高“土特产”产量和品质。
聚焦特色,推动品牌化。培育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是关键。一方面,以标准引领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打造精品“土特产”。要加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制定和推广,持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化的“土特产”产品更受欢迎,复购率也明显更高。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坚持“一品一策”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充分整合新媒体、传统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全方位、全天候的市场营销宣传活动,持续做好“土特产”宣传推介活动,让“土特产”出圈、破圈。
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化。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全面发展,以“小特产”成就“大产业”。在生产加工方面,做深做细产业链。要加快构建“土特产”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打造“土特产”精深加工产业链,致力于开发更多新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由“土特产”种植(养殖)、加工逐步向“土特产+文创”“土特产+旅游”“土特产+展会”等新型业态深度拓展,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总结,土特产到大品牌的蝶变,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做好品牌的顶层设计。要进行充分、翔实的资源调查,从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三个角度丰富品牌框架,高站位、差异化站位,一切围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来开展。
其次,强化品牌形象管理。品牌化的过程中把土特产转变成地区名片,必须要形成独有的、统一识别的品牌印记,品牌只有传播出去,才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品牌的识别系统包含了品牌logo的设计、包装的统一规范等。
再者,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品牌是干出来的,也是讲出来的,土特产往往“藏在深闺”,要通过区域品牌建设,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品牌传播体系,增加品牌曝光度,被看见,才能被认知,进而被认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