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要从一则小故事开始。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刚刚出生的小蝌蚪看到其他小动物都是妈妈,十分羡慕,于是开始寻找妈妈之旅,在途中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找到妈妈。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小蝌蚪并不知道它们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只能一步步去摸索。
或许你会说,那是因为小蝌蚪出生时就没有父母陪伴,又不知道父母长的什么样子,当然不认识。
在大自然中类似小蝌蚪这种情况还有很多,这些父母都是不负责任的,它们在繁殖完后产下卵,自个就去潇洒了,留下孩子们自生自灭。这类动物长大之后,和父母再次相遇是不会认识的,反而会因为领地和食物的原因相互残杀。
那么问题来了,在大自然中,刚刚出生的幼崽与父母生活一段时间后再离去,多年之后再次相遇,它们会相互认识吗?
这个问题对于两脚兽来说,当然是肯定的,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久,相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刚刚出生的动物是怎么区分谁是它的父母的?
印随现象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雁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雁孵化,另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雁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雁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雁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雁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雁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结果,自从这些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雁记住了洛伦兹后,即使到了成年,它们依然跟着他,在他游泳的时候,这些雁会紧紧跟在他的后面。
印随学习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一些刚孵化出来不久的幼鸟和刚生下来的哺乳动物学着认识并跟随着它们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妈妈。也就说,这些动物出生第一看见哪怕是一个滚动的球,它们也会理所当然的把这个球当作自己的妈妈。
回到我们先前的话题,幼崽离开父母多年后再次相遇,它们会相互认识吗?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的动物寿命都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例。
大多数的哺乳动物还是会的,尤其是犬科和猫科动物,这类动物的嗅觉十分敏锐,它们在出生后依靠嗅觉分辨出父母(前提是父母会共同抚养,不然的话就只认识妈妈了),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这种对父母的味道的记忆就会越深,那怕以后分离之后再次相遇,也会通过嗅觉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至亲。
动物对外貌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它们不会通过外貌来判断来者是不是自己的至亲,而是通过气味,一但对方的气味发生改变,那么就是熟悉的陌生人了。小时候就养过一只橘猫,橘猫下了一窝崽,有一次那窝调皮的小猫打翻了油壶,于是给它们洗了澡,但那以后大猫就不要它们了,靠近就咬,而且大猫还会到处叫去寻“它自己的孩子”。
有纪录片记录了一头雄狮在草原上偶遇自己母亲的场景,它们先是试探性地靠近,互相闻气味,然后相互蹭蹭,就相互离开了。
鸟类的话,情况就要更差一些了。
大部分的鸟类嗅觉都是很差的,由于生物特性的原因,鸟类不能像哺乳动物一样,通过气味来识别父母。
总体来说,动物在分别多年之后想认出自己的父母还是很困难的。在大自然中,生存是第一要义,很多动物长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自己的父母驱逐开自己的族群,记忆中的那股气味在成长中慢慢淡化,短时间分离还有可能会认识,长时间的话就很难说了。
语过添情_201801
人从小分开的,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