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去公园玩,期间聊起了关于孩子聪明与否的话题。
有位妈妈突然问:“大家觉得孩子聪明程度能不能从小看出来呢?”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立刻引发了一阵讨论。
有人认为孩子聪明与否是天生的,有人觉得是后天环境要求。
这种差异让我思考:作为一个实战派老母亲,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孩子的聪明与否呢?
那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点我的观察和经验吧,看看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
执着于“为什么”的孩子:潜力股的明显特征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天天看着你,不停地问“为什么”。
洗衣机为什么能转?
飞机为什么能飞?
蚊子为什么咬人?
每个问题都让你难以招架。
但其实,这类孩子特别聪明。
前几天我们带二宝去参加同学聚会,几个妈妈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有位妈妈就忍不住抱怨:“我家娃每天追着问‘为什么’,问到我脑壳疼!”就连蚊子咬人为什么痒都要问,真是让人头疼。
但是另一位当老师的妈妈笑道:“你这叫凡尔赛!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具备两种很重要的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他们不是单纯好奇,而是在通过观察现象,试图总结规律。
记得我家大宝三岁时,盯着电风扇看了半小时,最后突然问我:“妈妈,风是不是藏在扇叶里?”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幼稚,但其实她在主动观察、联想。
这种早期的探索精神,让她现在初二,数学、物理成绩都相当拔尖,老师还常夸她解题思路独特。
大宝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她从小爱思考、爱追问的习惯。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个“问题宝宝”,千万不要嫌烦。
哪怕你答不上来,也可以和他一起查资料、做实验。
保护好奇心,就是保护他未来的学习内驱力。
做事“一根筋”:专注力造就隐形学霸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坐不住,但其实还有一种孩子,反而让家长更头疼。
他们能搭积木搭两小时,看蚂蚁搬家能看一上午,甚至拆了闹钟装不回去也要继续折腾。
这种“一根筋”的孩子,才是培养专注力的最佳素材。
我家二宝就是这类孩子的典型例子。
他四岁时为了用乐高搭一个“会转的摩天轮”,连续三天放学回家就蹲地上研究,拼了拆、拆了拼。
最后还真让他用齿轮联动做出了旋转效果。
现在四年级,做数学应用题从来不急着下笔,而是先把题目里的逻辑关系画成图,再找解题思路。
老师说这样的孩子专注力强,深度思考能力突出,这些能力都是小时候“一根筋”练出来的。
专注力可不是拼外表或者短时间能养成的能力。
能够主动屏蔽干扰,把精力集中在目标上的能力,不仅在学习上占核心竞争力,甚至在未来工作上也会大放光彩。
所以,如果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没危险,就别用“喝水”“吃水果”打断他。
保护专注力,比塞十个辅导班都有用。
会“讨价还价”的孩子:头脑灵光的高阶思维表现有一次,我家大宝幼儿园时,我规定“每天看20分钟动画片”。
结果她和我谈判:“妈妈,如果我今天不看动画片,能不能换成周末去一次游乐场?”这个逻辑性极强、又很聪明的讨价还价,让我愣住了。
这种孩子不仅看起来“难搞”,其实是聪明表现的绝佳证明。
这样的孩子具备三种能力:理解规则、试图突破规则、然后用逻辑说服你。
这就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维。
我发现班里成绩好的孩子,很多都是这种“小杠精”。
比如大宝的同学朵朵,每次老师布置作业,她都会问:“必须用老师的方法吗?我能试试自己的思路吗?”这样的孩子在学术上表现十分优秀,奥数竞赛次次拿奖,不是巧合,而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
所以,如果孩子和你“讨价还价”,别急着反驳。
可以趁机培养他的谈判能力:“你想多玩10分钟游戏?
可以,但你要说出三个理由说服我。”把“抬杠”变成“逻辑训练”,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最后说点大实话: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聪明”,可能是艺术天赋,共情能力,运动细胞等等,不只是成绩。
而这些小时候的“聪明迹象”需要父母识别和引导。
如果孩子爱问问题,而你总是嫌烦,这样再好的潜力也可能被埋没。
没有哪个孩子能靠“天赋”躺赢。
我身边所有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会观察、会支持、会放手”的父母。
比如我家两个孩子,大宝逻辑强但情商低,二宝创意多但粗心,我从来不拿他俩互相比。
育儿就像种花,有人是牡丹,有人是苔藓,但只要你用心灌溉,他们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发现他们独特的聪明,也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细小的支持和引导。
期待你们都有同感,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