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近年来,印度在国际军购市场上动作频频,接连斥巨资从俄罗斯引进S-400防空导弹系统、从法国采购阵风战斗机,而最近又以2.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从美国购入一批“机器狗”。
作为现代化智能作战平台的新宠,这些机器狗表面上看似锦上添花,实则大有文章。那么,印度军方缘何愿意重金买下这些“高精尖”的新式装备?
在中印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一决策又意味着什么?本文拟从印度视角出发,剖析其引进美制机器狗的深层战略考量。
纵观全球军事发展大势,不难发现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智能化、无人化正在成为未来战争的制胜法宝。
无论是美军积极研发的“空中骑士”无人机,还是俄罗斯斥巨资打造的“天王星”自主坦克,都预示着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正方兴未艾。在此浪潮下,以”机器狗“为代表的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也开始崭露头角。
现代战场新宠:军用机器狗的前世今生军用机器狗,正式名称为“四足地面无人平台“,是一种模仿动物运动机理、具备环境感知与自主行动能力的新型作战装备。
回溯其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末的概念验证阶段。2005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出第一代军用四足机器人“大狗”,开启了机器狗的军事化应用进程。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迭代,军用机器狗在灵活性、负重、续航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实战中初显锋芒。2019年,在叙利亚境内的反恐行动中,美军首次实战部署“幽灵机器狗”,执行前哨侦察、物资运输等高危任务,有效降低了士兵伤亡风险。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地面作战平台,机器狗正在悄然改变现代战争的面貌。
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军用机器狗可发挥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机器狗拥有野兽般矫健的运动能力,能够在崎岖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灵活机动;其体型小、隐蔽性强,有助于渗透敌方防线、开展近距离侦察。
比如在山地丛林环境中,传统车辆很难通行,而机器狗则可巧妙绕过障碍,执行隐蔽渗透任务,大大拓宽了部队的作战空间。
其次,机器狗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可搭载轻型武器、传感器等多类任务载荷,能根据需求完成侦察、巡逻、运输、打击等不同作战任务。这使其成为了一款“多面手”,可大幅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一机多用,降低单兵负重。
最后,机器狗作战不惧伤亡、成本相对低廉,能大幅降低作战风险,提高部队生存能力。未来局部战争中,面对敌方火力密集区,指挥员完全可以调度一支由数十甚至上百条机器狗组成的“尖兵连”,代替人员突入前沿阵地,执行火力侦察与打击任务。即使战损一两条,也不会影响人员生命安全,能极大激发部队士气。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世界各国军方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军用机器狗,印度的引进决策就是其中典型一例。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机器狗”方案,印度军方的选择似乎并不理想。
中美机器狗大PK:性能差距与实战效能印度此次引进的“机器狗”全称为“Vision 60四足无人平台”,由美国幽灵机器人公司研制。客观而言,这款产品在性能参数上还算亮眼,最高时速可达11公里,最长续航达7.5小时,搭载了视觉、红外、测温等多模态传感器,具备全天候全地形作战能力。
然而,印军如此高价买单却难掩其“高价低能”的本质。
首先,Vision 60的造价高达260万人民币/台,远超常规军用机器人。而中国军方同期装备的“机器狼”单价仅为数万元,性价比远胜美制产品。
要知道,现代军事装备的底层逻辑是“平价化、规模化”,唯有降低单兵作战成本,才能实现大规模列装,形成集群作战优势。反观美军机器狗动辄百万的天价,无异于是与未来战争潮流背道而驰。
据军事专家估算,在有限的军费预算条件下,印度引进的百余条Vision 60很难在边境冲突中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充其量只能充当一支花架子的“仪仗队”。
其次,机器狗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无人平台,其实战效能很大程度取决于自主控制、感知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美方虽在硬件设计上略胜一筹,但在机器视觉、自主导航等底层算法方面却远落后于中国。
以视觉模块为例,Vision 60还只能识别简单的物体和地形特征,难以适应复杂战场环境;而“机器狼”则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准确检测人、车等多种目标,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同理,在自主行为决策、人机交互等方面,“机器狼”同样具备后发优势。
据了解,未来“机器狼”有望实现“一人十狼”的新型混编协同作战模式,真正做到人机一体,发挥各自所长。
由此观之,美制机器狗的实战效能恐怕难尽如人意。相比之下,中国的“机器狼”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性价比都占尽优势,其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崛起。据最新统计,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拥有数量庞大的人才储备和创新型企业。
相较之下,印度在这一领域还处于"学步"阶段,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事实上,就连美国军方对Vision 60的评价也不甚乐观。美陆军指出,现有的机器狗平台仍存在机动性不足、噪音过大的问题,难以适应未来作战需要。
而这些痛点恰恰是“机器狼”致力攻克的重点,足见中美两国在军用机器狗领域的差距。
那么,为什么印度还要不惜重金引进美国的“半成品”?这固然有盲目崇洋的思维惯性使然,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于其战略决策层的焦虑和对中国军力发展的误判。
结语:
纵观印度引进美制机器狗的决策逻辑,笔者认为其背后反映的是印度在现代军事科技领域的焦虑感和紧迫感。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这一迹象与印度近年来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如出一辙。
一方面,印度迫切希望通过从域外大国手中购买先进武器来弥补自身军工业的发展短板,实现“弯道超车”。殊不知,单纯依赖进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军的后顾之忧,反而会加剧其军事外交的被动局面。
当下印军虽然列装了诸多西方先进武器,但在体系融合、战法创新等方面仍显滞后,难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这就如同为一辆老爷车换上了新引擎,车身与动力不相匹配,注定难以高速行驶。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印度难免心存敌视与戒备。出于战略对冲考虑,印度一方面大举从西方引进尖端武器,一方面却又对中国在边境地区正常的军力调整大加指摘,陷入了自我强化的安全困境。
比如,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加强“机器狼”等新型作战力量的部署完全是出于防御需要,并无进犯之意,但印度战略圈却将其视为针对性的“军事威胁”,并以此为由加大了西方武器的引进力度,形成了典型的“安全困境”。
客观而言,中国从未把印度视为假想敌,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妥善管控分歧,构建互利共赢的中印关系。然而,印度一些人出于历史包袱和战略误判,仍在执着地将中国视为“竞争对”"乃至“威胁”这难免引发地区局势的紧张升级。
对此,中方的立场是明确而坚定的: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安全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任何挑战中国底线的举动都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
对此,笔者认为,与其在军购大赛中不计成本地追赶对手,印度不如多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走科技自立自强的内生式发展道路。
唯有如此,印度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事实上,印度本就不乏军工科技人才,完全有能力立足国情,先行示范,再而推广,实现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
相比之下,一味购买域外武器只会让印度长期受制于人,无法真正实现军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印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两大新兴力量,保持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过程中,双方都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深化务实合作,增进战略互信,妥善管控分歧,携手应对时代挑战。
唯有如此,中印两国才能互鉴互利,共创未来。对印度而言,我们期待其能以更加理性、友善的姿态看待中国的发展,摒弃零和博弈的过时逻辑,多做有利于两国互利共赢的事情,共同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