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位46岁的寡妇,带着五个孩子隐居在导航都找不到的深山里。
他们的房子是用石头盖起来的,做饭也是依靠柴火,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灯泡。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家中五个孩子居然都是“黑户”。
直到2018年,有一批志愿者在山里迷了路,大家才发现他们。
这家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如今他们过得怎么样?
发现隐居一家
2018年9月,几位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片山区,打算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帮助。
然而,复杂的地形让他们不慎迷失了方向。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两个衣着简陋的小女孩出现在他们面前。
"你们是迷路了吗?"年长一些的女孩怯生生地问道。
志愿者注意到女孩们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满是补丁,脸上还有一些灰尘的痕迹。
"我们迷路了,你们是住在山上吗?"一位女志愿者蹲下身,温柔地说,"你们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张梅花,她是我妹妹张晓梅。"年长的女孩回答,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羞怯。
"我们住在山上,你们要是需要休息,可以带你们去我们家歇一歇。"
志愿者们面面相觑,虽然有些意外这山上居然有人家,但还是决定跟着女孩们走一走。
在姐妹俩的引领下,志愿者们来到了她们的家。
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与众不同的石头房子,粗糙的墙面和简陋的门窗,无不透露出主人的贫困。
四周空旷寂静,这一家人是这片山林中仅有的居民。
"我们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家。"张梅花轻声说道,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志愿者们面带微笑,轻轻地点了点头,跟着女孩们走进了屋子。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忽明忽暗的灯泡勉强照亮着房间。
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泥土,角落里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农具和柴火。
整个房间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看到这个场景,志愿者们的心情沉重起来,他们无法想象,在这个物质发达的时代,竟然还有人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
隐居家庭的情况
通过询问大一点的孩子,志愿者们很快了解到,这个家庭一共有六口人。
除了张梅花和张晓梅,还有她们的母亲潘志仙和三个哥哥:张富红、张富学、张富金。
五位孩子的母亲潘志仙,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从小就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十八岁那年,她与同村的张志国结婚,来到这座山上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婚后,潘志仙先后生下了五个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她和丈夫每天都要在地里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背。
尽管生活困苦,但一家人却其乐融融,相互扶持。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前的一天,张志国在酒后不慎落入河中,溺水身亡。
潘志仙瞬间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独自承担起抚养五个孩子的重任。
从那时起,潘志仙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整日以泪洗面,渐渐地,精神也出现了问题。
有时,她会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仿佛丈夫还在身边;有时,她又会突然暴怒,对孩子们大吼大叫。
面对母亲的变化,孩子们既不解又害怕。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慈爱的母亲会变得如此陌生。
然而,年幼的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维持生计,大儿子张富红和二儿子张富学不得不辍学,在山林里采药、放羊,贴补家用。
三儿子张富金年纪尚小,只能在家帮忙照看两个妹妹。
就这样,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这个不完整的家庭艰难地生存着。他们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潘志仙的病情时好时坏,孩子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在泥泞中摸索前行。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这家人并没有完全与现代社会脱节。
但是他们居住在大山深处,出山需要翻山越岭数小时。每一次进城购买生活必需品,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直到公路建成后,一切才好转。崭新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将这片曾经封闭的土地与外界连接起来。
大儿子张富红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成为了家里的主要交通工具。
他还弄来了一台旧的太阳能发电机,让家里终于有了电灯。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山里没有学校,孩子们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除了张富学曾经短暂地读过一段时间书,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文盲。
兄妹几个只能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汉字。
在这几个孩子中,11岁的小女儿张晓梅正是需要读书启蒙的年纪。她渴望能够去学校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家里的贫困和母亲的病情,让她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
"我真的很想去上学,"张晓梅抽泣着说。
"但是妈妈生病了,哥哥们要照顾她,我也要帮忙干活。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读书了。"
志愿者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帮助这一家人尽快融入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未来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
于是,他们建议潘志仙赶紧为孩子们申请户口,送他们去上学。
起初,潘志仙有些犹豫。她担心孩子们离开自己,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
但是,志愿者们耐心地劝说,告诉她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渐渐地,潘志仙被说动了。她决定听从志愿者的建议,为孩子们的未来打开一扇门。
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志愿者们深深地被这个家庭的遭遇所触动。
回去后,他们决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故事。
于是,他们将潘志仙一家的经历发布到了各大社交平台上。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无数网友被这个家庭的不幸遭遇所感动,纷纷留言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有人捐款,有人捐物资,还有人提出要资助孩子们的学业。
当地政府也迅速行动起来。县长上官正义亲自带队,为潘志仙一家送去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物和医疗用品。
公安部门也介入其中,为潘志仙一家办理了户口。有了合法的身份,孩子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上学了。
最小的女儿张晓梅,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小学的校门。
在各方的帮助下,这个家庭的生活渐渐好转起来。
2022年,姐姐张梅花在政府的安排下,找到了一份绿化工人的工作。
母亲潘志仙也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在医生的悉心照料下,她的精神状态日渐好转。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和希望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每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芒。
而看了潘志仙的生活,相信大家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但是潘志仙一家人,没有钱,没有像样的房子,甚至连孩子们读书都成了奢望。
想象一下,当你习惯了手机、网络,却突然回到一个连电灯都稀罕的年代。
那份失落和不适,恐怕不是一句“清静”就能抚平的。更何况,对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与世隔绝。
等他们长大后,又该如何融入社会?现代社会虽然吵闹,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我们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质,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
我们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散步,去咖啡馆看看书,或者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构成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
所以,别总想着逃避,学着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才是生活的真谛。
毕竟,真正的心静,不是身处深山,而是闹市中也能开出花来。
结语
潘志仙一家的命运是悲惨的,孩子还那么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这个家仿佛像断线的风筝一下失去了平衡,只能随着命运飘落。幸运的的是这家人最后还是得到了社会的全力帮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新京报:《探访云南与世隔绝的原始人家:今年才有户口》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