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剃了头发,结果角色没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气个半死,可他愣是把这当成了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一头扎进演艺圈,拼命三郎似的往前冲。
张小童站在镜子前头,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这回可算是要当上正经演员了,导演让剃头他二话不说就照做了,寸头配上他那张娃娃脸,活脱脱一个刚还俗的小和尚,他还特意买了包红塔山揣兜里,想着这下可有模有样了,谁知道第二天去剧组签合同,副导演一句话就给他打回原形,说是投资方塞了个人进来,让他演个路人甲,张小童一听这话,气得直接把合同揉成团扔地上了,转身走的时候还听见副导演嘀咕说他脾气大,这下可好,不光角色没了,还落了个难相处的名声。
张小童那会儿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跟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一下子可算是给他上了一课,让他明白这行当没他想的那么简单,可他也不是轻言放弃的主,反而把这次经历当成了动力,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演戏,让那些换掉他的人后悔去。
这事过去没多久,又有个导演找上门来,说是要他演个乡村教师,张小童一听,心里又开始打鼓了,因为按剧本要求还得剃头,他那会儿正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可不舍得剃,但为了角色,他还是咬牙照做了,结果呢,又是一样的戏码,等了好几天也没等来开机通知,这才知道自己又被换掉了。
张小童从北电毕业后,被分到了西部电影集团,他把名字改成了张嘉译,想着是不是换个名字能带来好运气,可现实并没有因为他改名字就变得美好,刚开始的日子可不好过,打杂的活儿没少干,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只能窝在地下室里,冬天冷得直哆嗦,饭也吃不饱,天天啃方便面。
但张嘉译就是不服输,他把这些苦都咽到肚子里,一个劲儿地往前冲,从没台词的路人甲开始,慢慢地有了几句台词的小配角,再到后来能演个有名有姓的角色,他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终于在1997年,他在《好人难当》里演了个出租车司机刘东海,这个角色让不少观众记住了他。
可是真正让张嘉译觉得自己熬出头了的,是2000年凭《睡不着》拿到的那个奖,虽然不是什么大奖,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他多年努力的一个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张嘉译这人有个毛病,不管演什么角色,哪怕就是个跑龙套的,他也得拼命琢磨怎么演好,就拿《帕米尔医生》来说吧,他为了演好高原医生,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学骑马、学藏语,结果开拍前三天被通知换角了,制片人看他可怜,随手给了个只有三句台词的牧民角色,最后剪辑的时候连这仨句台词都给剪没了,就剩个背影。
要说张嘉译真正爆发是在2009年的《蜗居》,他演的宋思明可是让观众记忆深刻,有场戏他要边咳嗽边训斥下属,咳得那叫一个真实,导演都以为他真病了,差点叫救护车,其实张嘉译那会儿正受强直性脊柱炎折磨呢,每次起身都得扶着墙缓半天。
有次拍夜戏,他疼得跪在地上,工作人员想扶他起来,他却摆摆手说这姿势正好符合角色情绪,就这么硬撑着把戏拍完了,这种敬业精神,在现在的娱乐圈可不多见了。
现在的娱乐圈,换角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据说有明码标价,带资进组的小演员报价50万起步,连一线明星的替身都要收种现象在《演员请就位3》中就有体现,有爱豆出身的选手带着八个编剧进组,硬是把民国军阀爱上情,还有网红自带百万粉丝数据包,要求节目组保证晋级前三强,把章子怡都气得当场发飙。
相比之下,张嘉译现在倒是成的存在,拍《白鹿原》的时候,他坚持要求所有演员提前一个月住进农村体验生活,有个小鲜肉因为不愿意剪指甲被直接换掉了,面对媒体质疑,张嘉译直言不是二十年前有人这么较真,我也不用白剃那个看看现在的一些流量明星,拍古装戏不愿意粘头套,让替身演完全文戏,自己只拍特写镜头,这种敷衍的态度,跟张嘉译简直是天壤之别,人家在《山海情》里演老农,指甲缝里的黄土都是亲自去宁夏地里刨的,有场吃土豆的戏,连吃十八个凉土豆,最后胃疼得送医院打点滴。
张嘉译现在成了圈内的老前辈,不少年轻演员都来问他怎么应对潜规则,他的回答很实先攒够被换角的资本。当年我要有现在的演技,投资方塞十个亲戚也换不动听着有点扎心,但确实是实话,在这个圈子里,只有当你强大到能自己制定规则的时候,合同上的名字才不会被轻易划掉。
如今的张嘉译,那个当年被剃掉的寸头早就变成了标志性的银发,但每当有新演员抱怨不公平的时候,他总会摸着头顶开玩笑说一根头发。着像是玩笑,其实是他用二十多年时间换来的血泪教训。
或许正如溜大叔用二十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合同不是纸上的签名,而是观众心里的认可章可章,可不是靠关系或者金钱就能换来的,而是需要演员用实打实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