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一响奔操场,学科教师变“全能”。
当“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硬指标,当语文老师跨界教跳绳、数学老师化身运动裁判,广州30%试点小学的教师们,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角色大挑战”。
课间改革让学生活力四射,但讲台下的另一面是——教师工作量暴增,是教育创新的必然代价,还是亟待破解的“超载”困局?
跨界教学背后:教师从“专业人”到“多面手”“上午教古诗,下午带跑步,晚上还要设计体育游戏,一天掰成三天用!”一位语文老师无奈吐槽。广州试点校要求非体育科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课,看似是教育创新,实则将备课、课堂管理、安全监护等多重任务叠加到教师肩上。
任务“叠罗汉”:语文老师设计“古诗跳绳”、数学老师统计运动数据、班主任全程监管安全,传统教学外的隐形工作激增。
时间“大缩水”:课间延长挤占教师休息时间,许多老师感慨:“从前还能喝口水,现在全程盯操场。”
“教育改革不能只给学生‘减负’,却让教师‘负重登山’。”
超负荷运转:是能力升级,还是透支隐患?“跨界教学”的初衷是打破学科壁垒,但若缺乏系统支持,反而会成为压垮教师的“最后一根稻草”:
培训“纸上谈兵”:部分学校仅靠几节视频课培训非专业教师,实操中仍面临运动风险预判不足、课堂组织混乱等问题。
考核“双重标准”:教师既要保证学科教学质量,又要承担体育活动课效果,绩效压力成倍增加。
黄埔区一位校长坦言:“老师不是超人,若只提要求不给资源,‘跨界’终将变成‘垮界’。”
“教育创新若以教师‘燃烧’为燃料,再亮的火光也照不远未来。”
破局“超载”困局:给教师“减负”才能为教育“赋能”面对争议,广州多校已探索破解之道——
“减法”先行:客村小学将行政会议精简为“10分钟快会”,东荟花园小学推行“无作业日”,为教师腾出备课时间。
“团队作战”:体育组与非专业教师结对,共同设计课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轮值监管,避免单人“扛下所有”。
资源“工具箱”:开发标准化教案库、共享运动游戏模板,让教师“拿来就能用”。
“教育不是教师的孤军奋战,而应是一场全员接力的协作赛。”
教育的美好,不能只靠教师“硬扛”广州的课间改革让我们看到:学生的笑脸,离不开教师的汗水;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制度对教师的托举。当学校用“减法”支持“加法”,当跨界教学从“个人挑战”升级为“系统协作”,教师才能真正从“超载”走向“赋能”。毕竟,只有教师步履轻盈,教育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bubujingxin88
每天一节体育课形式大于实际,学生除了跑步还是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