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宣城,有一个关于传承与梦想的故事令人瞩目,一家三代执着于非遗木梳,在行业萧条的困境中,他们究竟如何书写命运的篇章?
95 后小伙徐展鹏,原本有着赴德国深造的计划,却在 4 年前毅然放弃,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妈妈支撑起家中渐显颓势的木梳工厂。
这一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深远而积极。对于宣城当地来说,徐展鹏的举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一个亮点。从更广泛的层面看,为众多面临困境的非遗项目树立了榜样,激发了社会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注。
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是家族传承的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驱使着徐展鹏做出这样的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视。
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徐展鹏和他的团队成功设计出“柿柿如意”按摩梳,让工厂重现生机,但要让非遗真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广。他们努力复刻 28 项非遗制梳工具,这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