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场作为各种新武器的试验场,双方所使用的各种装备的效能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巴赫穆特这样的地方,打成了一战堑壕战。只不过大炮坦克更先进,加上了各种无人机。堑壕战消耗战条件下,怎么才能打破僵局,貌似就需要更多禁得起消耗的高性能低成本武器。
比如俄罗斯从波斯请来了沙希德无人机,又能远程打击又便宜。不过毕竟体积小了点,威力有限。而最近俄罗斯方面的柳叶刀,也暴露出装药量太小,对装甲目标杀伤力不够的缺陷。
最近美国正在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全新的弹药,目的就是要在航程、杀伤力、成本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弹药来自美国的GBU39小直径炸弹,原来是用战斗机投放的,投放后在空中展开弹翼滑翔,利用GPS进行导航,对固定目标命中精度在1米左右。
这样一方面增加飞行距离,一方面可以选择飞行线路,利用地形规避防空火力,增加对方拦截难度。GBU39之所以叫小直径炸弹,是因为轻。炸弹的直径不是通常理解的几何概念,是按照重量划分的,比如美军的航空炸弹,就有250磅、500磅、1000磅、2000磅这几个等级。
比如一枚炸弹的实际重量是1900磅,那就算是2000磅直径,取那个近似值。GBU39是250磅这个档次的,算是比较小。但是较高的命中精度,还有侵彻1米厚钢筋混凝土的能力,在战场上对各种工事建筑的破坏能力不可小瞧。
美国打算提供给乌克兰的这批炸弹不是用战斗机携带,而是在炸弹后方增加了一个火箭助推器,用海马斯,M270或者其它欧洲国家的相同口径、弹药兼容的多管火箭炮发射。发射后的飞行方式,制导方式维持不变。这种用法也比较符合乌克兰军队的现实,毕竟乌军更有条件使用各种火箭炮,乌军战斗机的出动率是指望不上的,更不用说要让乌军战斗机携带这种炸弹,还要进行对战斗机进行升级改造。
按照当前公布的数据,海马斯发射这种弹药,射程在150公里以上,当然没法和射程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弹道导弹相比,但是更有利于回避后者的政治敏感性问题,当然价格也要便宜的多。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预计一下,如果乌克兰战场证明美军这个思路确实可行可用,下一届珠海航展,我们会看到什么了。多管火箭炮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不同口径的弹药,这个我们已经在国产火箭炮里看到了不少。
火箭炮发射巡飞弹,这个我们通过出口型的SR5火箭炮也见识过。各种精确制导的小直径炸弹,航展上也有了多个品种。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对国内很多厂商而言可能都不是难事。况且海峡对面,也有不少多年经营的工事建筑,需要我们用高精度低成本弹药去清除。
所以,我们可能提前几年,对俄乌战场参与各方所提供的各种经验教训设计思路说一声,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