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五行理论里,有着“木克土”的说法,也就是说,肝木很容易促使脾土出现异常,所以,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在生气或发怒后,会变得没有食欲,而这实际上就是生气伤及肝脏所致,在伤及肝脏的同时,脾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很多小孩子来说,随着春季的到来,体内的肝火也会越发旺盛,小孩子大多会有“肝常有余”的特征,所以,在春季肝气当令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肝火旺盛,而出现晚睡的情况,若是再受手机、电子产品的影响,那么就无异于“火上浇油”。
除此之外,如果小孩子的压力过大,也很容易出现肝气不舒、郁结化火的症状,所以,在春季,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放松心情、适量运动、养护肝血,如此一来,脾胃才会更健康。
不过,肝火旺盛的小孩子,在平时都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一般来说,若是家里的小孩子出现了这些症状,那么家长就需要重视起来了,这很有可能就是肝火旺盛所引起的:小孩子早上起来时,眼屎过多,同时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和哭闹,在晚上睡觉时,还会燥热难安,喜欢踢被子,也很容易长溃疡、扁桃体发炎等。
肝脏里的火热传入脾胃后,就会导致食欲旺盛,能吃但不消化,食物聚集在肠胃里,没能及时消化,那么就会导致热邪生成,从而加重热象,热灼伤津,则会让肠道里的津液减少,随之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那么,若想清泄肝火,我们究竟该做好哪些事呢?
首先,大家一定不能盲目“灭火”,毕竟春季是肝阳上升的季节,要是影响了肝阳的上升,反而有可能会诱发其他病症,对此,大家不妨尝试着从饮食入手,多食用一些有利于清泄肝火的食材,比如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青色的食物,比如芹菜、菠菜等,中医认为,青色入肝经,不仅药性平和,同时具有微量的寒性,可以帮助清泄肝脏的火热;另一类就是酸味的食物,肝性喜酸,酸味也入肝经,同时又有收敛之性,可以帮助肝火收敛,但需要注意的是,酸味摄入不能过量,以免影响肝阳的升发。
春季的肝气上升,会带动体内的肝火,促使肝火汇集在头面,于是,很多小孩子便会出现红肿热痛、火热上炎等不适。
其实,除了可以依靠饮食调理之外,用好身上的穴位,也能帮助我们调节肝火,将头面的火热给“拽”下来,比如涌泉穴,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涌泉穴是肾经上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揉按这一穴位可以起到散热生气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在脚部贴敷药材,比如吴茱萸,吴茱萸入肝经,是中医里引火归原、引火下行最常用到的天然草药,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将吴茱萸和陈醋合用,能够收敛肝气。
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也有说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在清泄肝脏火热的同时,一定要搭配脾胃,注意脾胃的调养,比如张仲景的栀子豉汤,这个药方就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的效果。
整个方剂的组成很简单,仅含两味中药材,分别是栀子和香豉,可用于治疗热郁胸膈不寐证,方剂里的栀子是归入三焦经的药材,可以帮助化解三焦经里的火热,而香豉其实就是中药材淡豆豉,这味中药在医家的方剂里也很常见,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的作用,当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症状,酌量加减一些药材。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