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石公园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中古村与卡玛村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墨石公园景区由于地形独特、构造复杂被相关专家学者是称为“地质学上的百慕大”。

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内,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甘孜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康北民俗文化旅游线的起点,离“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318国道仅19千米。
位于摄影天堂新都桥-八美-丹巴美人谷最佳风景线上,与周边的海螺沟、红色泸定桥、康定跑马山、康定木格措、摄影天堂新都桥、塔公草原、丹巴美人谷甲居藏寨形成绝佳组合。


远古时期,墨石公园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其地层基底为前震旦纪康定杂岩组成的变质岩系,盖层主要为靠近地轴边缘的震旦系、古代地层及三叠系地层。
后来,受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影响,鲜水河断裂带中的岩石因地质活动受到挤压剪切,发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最终破碎糜化形成糜棱岩。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使得糜棱岩暴露于地表。长期以来,这些岩石在流水冲刷、风雪铲刮、重力崩塌等风化作用以及空气湿度和阳光照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雄奇壮观的糜棱岩石林景观。



墨石公园的石林还会因季节和天气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春季和冬季是浅灰色和蓝色,夏秋两季是亮蓝色,有时一天之内颜色也会有所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岩石中的钙盐成分受空气湿度和阳光照射度的影响。
墨石公园是中国唯一的高原石林景观,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海拔约3500米,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石林发育于雅砻江支流庆大河东侧的坡地,宏观上呈条带状分布。


主体岩石是胶结疏散的糜棱岩,由鲜水河断裂带中的岩石受挤压剪切,发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破碎糜化形成。颜色会随季节和天气变化,主要与空气湿度和阳光照射度有关。
公园内的糜棱岩石林可分为尖棱状、刀刃状、石墙、石柱、石槽、金字塔状和钟状7种微地貌组合形态景观。


- 尖棱状:如“万剑穿空”景观,高约10-20米,像万把利剑直插云霄。
- 刀刃状:以“石长城”为代表,平面投影呈长条状,顶部薄而锋利,高约5-6米,长约20米,最薄处约1米。
- 石墙状:“幸福沟石墙”是典型的石墙状地貌,两壁近于直立,平面投影呈带状,顶平有宽度,形态类似墙壁。


- 石柱形:像“八美神笔”“一柱擎天”等景观,崖壁近于90°,高度大于直径,分别为圆形、柱形和方形、柱形的糜棱岩岩柱体。
- 石槽状:“八美石槽”是流水沿糜棱岩岩体薄弱部位侵蚀形成的数条依次平行分布的“V”型或“U”型凹槽,宽约20厘米,长约10米。


- 金字塔状:如“八美佛塔”,因流水侵蚀造成糜棱岩岩体四方垮塌形成,顶尖底宽,平面投影和剖面呈三角形,高约30米。
- 钟状:“八美神钟”为钟状糜棱岩石林地貌景观,高约5-6米,宽约3米,基座厚0.8米,形似倒扣在地上的巨钟。


糜棱岩石林是公园主体景观,由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形成,岩石为灰色调的糜棱岩。石林形态各异,有万剑穿空、水墨石林、石长城、幸福沟石墙等特色景点。
远观石林景观,从颜色上便可分清楚。石林是灰色调的,而且是亘古不变的灰色。它的周围,山体、树林、草地、流水是多彩的,随着四季的更迭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一样的苍凉之美。

- 万剑穿空:位于景区入口以南约100米处,为尖棱状糜棱岩石林地貌景观,高约10-20米,像万把利剑直插云霄,传说重现了格萨尔王的将士们手持刀剑,誓死保护格萨尔王的场景。
- 水墨石林:同样是尖棱状糜棱岩石林地貌景观,呈组团状分布,被流水冲蚀后形成状如“手指”的沟槽,高约30-50米,远看像是一幅水墨石林画。


地质博物馆,位于墨石公园景区的中部,内有地质科普陈列区和室外展区,重点介绍了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对道孚地区的影响以及鲜水河断裂带的形成和影响,还展示了代表墨石公园生态圈、道孚地区地貌特征的植物和岩石的标本及照片。
游牧生活体验区,可让游客体验当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住帐篷、参与放牧、品尝特色美食等,感受独特的游牧文化。
中古藏族村寨展示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游客可参观藏族民居,了解藏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


墨石公园景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干季雨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降雨集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无霜期短等特征。
景区拥有沙棘、虫草、贝母、大黄、三颗针等植物资源和喜马拉雅旱獭、盘羊、细嘴松鸡、藏马鸡、岩羊等高原野生动物。


2016年11月,八美土石林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7年7月,土石林景区更名为墨石公园并正式开门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