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和传承春节的传统节庆礼节,自2015年开始至2019年,每年1月10日发行《拜年》系列特种邮票,共计发行了5套,画面以两个卡通人物“欢欢”和“喜喜”拜年为主题,选用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门墩、春联、福字和剪纸生肖形象等等,象征着中国百年传统文化由古至今,不断传承。
2015年的《拜年》邮票画面以拜年卡通形象“欢欢”“喜喜”为主要元素,衣着配饰现代风格,两边是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门墩、春联,背后是古典的朱漆大门,象征着富裕、殷实。门内有照壁一方,上贴福字和剪纸风格的羊形象,烘托出过年的热烈气氛。
2016年的《拜年》邮票延续了2015年《拜年》邮票的风格,突出中国传统的年味儿。画面中。“欢欢”高高撑起点燃的爆竹,“喜喜”捂住耳朵,笑逐颜开。两侧寓意吉祥的对联,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新年气氛。
2017年《拜年》邮票是该系列邮票的第三枚,从2017年开始,《拜年》邮票将展开“民族大团结”的画卷,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展开。2017年邮票中“欢欢”和“喜喜”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手捧哈达,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蓝色的哈达象征着尊贵,白色的哈达象征着祝福,祥云象征着吉祥,蒙古包象征着幸福。
2018年的《拜年》邮票是该系列的第四套。邮票中“欢欢”“喜喜” 在壮族聚居区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粽子象征富裕丰收,绣球是是壮家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打开的石榴籽颗颗相抱,正如我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背景衬以铜鼓和当地民居建筑。
2019年《拜年》邮票是该系列的第五套,邮票主图为“欢欢”、“喜喜”,背景为布达拉宫。“欢欢”和“喜喜”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捧象征吉祥的切玛,在藏民族聚居区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
《拜年》邮票停止发行的主要原因以及设计上的争议
首先,拜年原本是个很好的题材,2015年第一次推出照实火了一把。套票曾涨到10元一套,小版张更是接近百元。大家对这个题材还是充满了憧憬。有些人还当作生肖票的补充,按照炒作生肖的模式炒拜年。然而到了2019年的第五组已经完全成了鸡肋,邮政把这个题材彻底玩坏了。到了2016年的第二组也还不错,虽然价格不如第一组,但涨幅也不小。然而从2017年开始把少数民族元素引入到拜年之中,这样不伦不类的设计,再加上庞大的发行量使得拜年邮票出现了严重的下滑。集邮者对此票越来越不满意。
其次,发行量太多。第一、二组2800万,第三组涨到了2900多万,2018年的第四组降到了2100多万,今年按照下降20%的比例应该是1800多万。虽然发行量逐年下降,但价格却也在下降。1800多万的量并不小,而且比这几年邮票的平均发行量还要多。2015年当成生肖票来炒,2800万的量比生肖少多了,自然受到追捧。而现在是鸡肋,甚至还不如普通题材,2000万以上的量明显太多。拜年即使降到1200万,恐怕也好不到哪里。
再者,《拜年》邮票的设计在时间上忽视了春节的广泛性和特殊性。虽然《拜年》邮票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充分考虑春节在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导致设计上的局限性。这种设计上的不足也使得《拜年》邮票的市场接受度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手握一把好牌,却把这个题材彻底打个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