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奥会杨婧茹再夺1金!“七台河模式”助“冠军之城”再起飞

24日上午,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短道速滑赛场再传捷报,中国队在男女混合接力比赛中以绝对优势率先冲线摘得金牌。其中,来自“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的17岁女孩杨婧茹拿到了自己的第2枚冬青奥会金牌。

杨婧茹的成长,离不开被称为“七台河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冬青奥会男女混合接力金牌后合影

低谷中开启“七台河模式”重燃希望

本届冬青奥会,杨婧茹可谓一战成名。她先是在开赛首日夺得女子1500米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青奥会上的首金。比赛中中国队两名队员使用的“兔子战术”更是在赛后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此后她又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获得银牌,加上24日的这枚男女混合接力金牌,她以2金1银的成绩成为冬青奥会短道速滑赛场上耀眼的新星。

据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少儿业余体校副校长肖恩宇介绍,杨婧茹是教练员张利增在2015年从七台河市长兴小学直接选进体校重点班的,当时重点班主要是从基础班选队员,杨婧茹属于“跳级”。

七台河短道速滑有着辉煌的历史,培养出过杨扬、王濛、孙琳琳和范可新4位冬奥会冠军,她们共夺得过7枚冬奥会金牌,因此也让这座小城在2022年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七台河短道速滑也曾在辉煌过后陷入低谷,一度已经没有重点班,基础班也总共只有十几名队员。

为了让七台河短道速滑延续血脉、重现辉煌,2014年到2015年间,当地经详细谋划,开启了如今被称为“七台河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即首先在辖区内小学中选取多所作为基点校,保证短道速滑在基层首先获得普及,再从基点校选择好苗子进入基础班、重点班,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选拔、培养阶梯。2015年,此前已经停办的重点班得以恢复,当时26岁的张利增担任这支队伍的主教练。

作为七台河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的弟子,张利增20岁因伤退役后曾在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担任基层教练,从恩师孟庆余身上继承的艰苦奋斗精神受到认可。也是因此,当时七台河市力邀已经在上海工作的张利增回乡执教,心怀理想的张利增选择了回到家乡。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备战周期,张利增曾被选调到国家短道速滑队教练组工作,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国家队任务,冬奥会后也把国家队的先进训练理念、方法带回了七台河。

杨婧茹与教练员张利增

闪耀冬青奥“冠军之城”未来更可期

用了近9年的时间,“七台河模式”开始初见成果。先是在本月中旬进行的“十四冬”青年组比赛中,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共获得2金2银2铜,其中杨婧茹也是通过“十四冬”的表现获得了参加冬青奥会的资格,张利增则是以教练员的身份随队出征冬青奥会。女子1500米比赛中中国队采用的“兔子战术”看起来巧妙,实则非常冒险,杨婧茹提前套圈的滑法必须有足够强的能力作为保障。正是由于张利增对于杨婧茹的能力有着足够的了解,教练组才有足够的信心采用了“兔子战术”。

据了解,冬青奥会之后,杨婧茹和同样来自七台河的孙枭、张澜馨、李晶等队员还将参加青少年短道速滑世界杯的比赛。他们也是“七台河模式”下培养出的第一批征战国际赛场上的运动员。据了解,得益于“七台河模式”,一度只有十多名运动员的七台河短道速滑,如今拥有在训运动队伍22支、运动员622名,这还不包括输送到省级以上运动队的运动员,同时新建的多座场馆也为运动员一年四季在当地参加训练提供了保障。而在2021年,省短道速滑青年队落地七台河又开启了“省队市办”的尝试,在进一步为“七台河模式”培养体系提供上升通道的同时,也让包括孟庆余留下的“七台河短道速滑精神”、几代七台河教练员积累的训练经验、方法等宝贵财富得到更大施展空间。

七台河作为“奥运冠军之城”的光辉,能否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相信随着杨婧茹等新星的迅速崛起,足以让我们充满信心。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