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的樟洋村,古老的驿道旁,一片片翠绿的竹林随风摇曳,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这里,水木时光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青少年前来研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学习知识的平台,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股新力量。
在农村创业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革新。水木时光(福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自然研学服务的先行者,正以其独特的“高校+基地”合作模式,在福州市闽清县及黄褚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绿水青山间,书写着创新创业的辉煌篇章。
水木时光公司所在地——樟洋村
绿野筑梦 研学新风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触动、个性的张扬以及自主探索的勇气。”水木时光(福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佳说道。
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与书本,而是向着更加开放、多元、实践的方向迈进。水木时光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将自然作为课堂,为中小学生建起了一座连接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体验采摘果实乐趣
“我没想到,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速度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在探索植物生长的课程中,前来研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了每一次的变化。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对生命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水木时光以自然科普教育和研学课程体系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更培养观察力、分析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勇气。
创新课程 启迪成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水木时光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之中。通过植物、动物、土壤等主题,引导学生用五感去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并推出“问俗”“求索”“寻艺”“薪火”等一系列特色课程。
走在樟洋村后山岭的古驿道上,山上树木茂密,山下耕地农田,民宅农舍错落有致,村中的古建筑、状元题刻、祠堂、宫庙等,无不让学生们体会到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问俗’特色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们走进乡村、了解乡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黄文佳表示。
组织开展农耕体验活动
黄文佳还介绍道:“‘求索’则是在自然保护区中,开展科学考察,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让学生们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寻艺’是结合当地的艺术资源,如古厝、名人题字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薪火’是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之前一直以为科学很枯燥,但是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发现科学其实很有趣,就像是一个个等待解开的谜题。”一位学生在“求索”课程结束后兴奋地说道。这些特色课程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水木时光的内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
校企协作 共绘蓝图
“本次研学实践中,我们体验了村民生活、参观当地古建筑、与樟洋村乡村振兴工作站对话沟通、开展支教活动,通过实践获取乡村振兴的秘诀,通过调研切身感受乡村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珍贵的友谊,感谢美丽的樟洋村成为我们实践的平台。”今年暑期,水木时光接待了清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子们前来实践研学。他们走进樟洋村,调研古村落历史,探索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开展支教活动,与当地村民、干部共话樟洋未来。
组织清华大学实践团队开展研学交流
“我们深知,教育的力量在于汇聚。”近年来,水木时光与清华附中福州学校、阳光控股教育集团等多家知名教育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近十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设立高校研学实践基地。
“高校+基地”的合作模式,不仅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黄文佳介绍,高校为水木时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而水木时光则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双方携手共进,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梦启振樟洋”绘画活动
在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水木时光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等措施,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村民们纷纷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他们不仅成为了研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水木时光——不负乡村美好时光’项目在第七届全国农村创业大赛福建省选拔赛初创组中还荣获一等奖”。黄文佳表示,水木时光将继续秉承“探秘自然,启迪未来”的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丰富的研学体验。同时,水木时光也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文/朱军伟 图/水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