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茂龚记茶号」——归来的南昌茉莉花茶

姚姚看文化 2024-06-16 22:39:33

PART壹

今年73岁的龚阿姨又准备出远门做茶去了。

这些年,她已经数不清去了多少次产茶区,

以及世界最大的茉莉花原产地——广西横县。

江西如今已经不产茉莉花了,

记得小时候很多人家里都会在阳台上放上几盆茉莉花,夏季的夜晚,当老南昌人热得“全身流油”,心烦气躁的时候,茉莉花那扑鼻而来的清香总能让人感到心平气静。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

世景变迁的幅度之大往往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对于茶叶圈也是一个变字。

品茶已经变成流行时尚,茶客似乎已被“洗脑”,

喝什么茶已不再是自己真正的喜好。

真心佩服福建、浙江人对茶叶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和营销手法。

二十年前,南昌到处开始流行喝铁观音;

继而金骏眉、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等大行其道;最近又是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原来江西人几乎极少喝的普洱茶不仅长盛不衰,而且神奇般地派生出金融期货产品的属性。

如果说手机的快速迭代升级是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我很难想象茶叶品种的不断变化到底是营销的手法还是资本的炒作。

就连南昌现在两大茶叶市场,

京东鹿鼎和龙鼎茶都,

如果福建人和房东闹个“情绪”,市场都要凉凉。

传统绿茶产地的江西,

近些年如果不是“狗牯脑茶、靖安白茶”的崛起担当,恐怕都要被彻底边缘化了。

对于江西茶叶的现状,

老徐痛心疾首,无能为力,

只好沿用老套路,“不拼现在拼祖宗”。

远在唐代,全国的茶商都要到江西浮梁进货;

明清时期,现今武夷山所在的建宁府,其实种茶、做茶、贩茶的大都为江西人,每到春季,几万赣人涌入武夷山地区做生意;

曾经上饶铅山的河口古镇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被誉为“万里茶道第一镇”。

清末民初,俄罗斯巨大的红茶市场上,

南昌县冈上乡月池熊家的茶叶没到之前,谁都不敢定价格。谈起熊家,南昌人并不陌生,那就是现今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当年创办全国最著名的三所中学——“心远中学”的熊育瑒家族。

茶客圈似乎也有“鄙视链”,

你在一堆喜欢戴着手串,玩着蜜蜡,据说能品出年份、山头、海拔、老树、新枞的普洱人中间,胆敢说自己喜欢喝那种“喷香”的茉莉花茶,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强大的气场,因为迎接你的将是冷嘲不屑的目光,“这货哪来的”。

但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

慈禧太后当年就好喝茉莉花茶“这一口”,

大清再穷也不能苦了咱这“老佛爷”,

太后难道还缺进贡的好茶吗?

时至今日,“北京、上海”

依然具有庞大的茉莉花茶市场。

可南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喝茉莉花茶。

聊到南昌茉莉花茶的兴衰,

作为南昌茉莉花茶窨制技艺传承人的“龚菊芳”,最有发言权,也最是难以释怀,

她心中暗憋着一股重振南昌茉莉花茶辉煌的牛劲。虽然龚阿姨已年过古稀。

PART贰

1923年,尚未拆除“七门”的老南昌磨子巷和戊子牌街交界处(现今象山北路与民德路交汇口)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一位瘦削的孩子跟着母亲,怯生生地走进了【信茂南货茶號】,经同乡介绍,这个孩子自此在这里打长工谋生。

这个年仅13岁,自幼丧父的少年就是龚菊芳的父亲“龚千寿”。

此时前店后坊的【信茂南货茶號】正在南昌如日中天。是公认的南货业带头大哥。

这不仅是它创办于

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老字号历史,

更是因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南昌知府徐嘉禾将信茂茶号自制的茉莉花茶进贡给光绪皇帝品尝,光绪皇帝非常喜欢,御赐金牌。从此南昌苿莉花茶名扬天下。

尤其是“信茂”以明前狗牯脑的绿茶,

拼配八,九月上乘茉莉花,经六窨六烘,精制出的贡品明前茉莉狗牯脑花茶,喝时那股茉莉花特有的清香,混合着绿茶天然的鲜香回甘,能在口腔长久回旋,让人神清气爽,持久难忘,被誉为“南昌一绝”。

彼时老南昌还有“一绝”

就是清代贡酒——早已被人遗忘的

南昌县丁坊村生产的丁坊酒。

当年的信茂不光窨制茉莉花茶在南昌执业界之牛耳。而且其自制的灯芯糕、云片糕也是闻名遐迩,成为南昌地区每家年货必备,节假日走亲访友的“标配”。

而那个自幼和母亲乞讨为生的人,

13岁就做长工的龚千寿日后成为了南昌茉莉花茶制作的一代宗师。

由于忠厚老实,吃苦耐劳,

加之对制茶的特殊悟性,龚千寿得到了《信茂》老板的赏识和重用。被亲授花茶窨制技术并负责茶叶的产品质量,后升为茶叶作坊总管,并亲自指定为《信茂南货茶號》花茶窨制第13代传承人。

解放后,【信茂南货茶號】

也走向公私合营的道路。1952年在以其为代表的多家茶庄的基础上,成立了公私合营的“赣联茶厰”,后又转型成为国营“南昌茶厂”。

龚千寿自此也进了南昌茶厂,在窨制工段任工段长,负责南昌茶厂茉莉花茶的窨制工作。

1970年,龚千寿接到一个重要的特殊任务。

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

省委指定南昌茶厂制作特供的“主席用茶,大会主席团用茶,大会用茶”。

这一任务自然毫无悬念,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厂里制茶技术“首席老座”的龚千寿的肩上。

他在严格安保的状态下,亲自用手工古法工艺窨制茉莉花茶,成品又被警卫用封闭式专车专程护送至庐山会议的会场,获得参会人员一致好评,为江西老俵争了光。

此后,由龚千寿带领的团队

制作的茉莉花茶拿奖拿到手软。

1980年,南昌茶厂由龚千寿领导的团队窨制的特级茉莉花茶、超特茉莉花茶荣获江西省商检局免检产品的光荣称号。

1985年龚千寿亲手窨制的“珠兰精”茶

荣获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1988年,“珠兰精”获农业部优质名茶光荣称号。恢复了历史上珠兰花茶的声誉。

1990年,龚千寿退休后在【洪婺茗茶公司】窨制的“珠兰精茶”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

PART叁

在南昌茉莉花茶的世界里,

龚菊芳和父亲龚千寿

可谓“根正苗红”,世家传承。

在记忆深处,

龚阿姨的童年里塞满了这样的场景:

【信茂南货茶號】的大门口,

摆放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记录本和笔,算盘,墙角边放着一个大茶桶,泡上了级内的茉莉花茶,是准备给送茉莉花的花农们饮用的。

在南昌最热的三伏天。

正合苿莉花的味口,越是火炉高温它越是疯长。因此按照中医药同源说,茉莉花茶有去寒邪,增阳气,提神醒脑的特殊的功效。

茶工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就等着茉莉花的到来。耳边响起了自行车的铃声,花农的谈话声,挑担的,推独轮车的,骑自行车的,开小三轮的,一个个晒得直冒热气,花农有序地排着队,磅花,记录,算帐,只听見算盘噼里啪啦地响,花农递上一本小记录本,记上送花的数量,累记一个月结一次帐,领取花薪。

收花结束,花农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用竹子削成的端筒,拽一勺茶水到碗里,咕咚咕咚的牛饮下肚,哪顾得上品尝苿莉花茶的甘甜和清香……!

茶号与花农之间那种繁重朴实、

友好诚信的工作交接,以及花农们工作后的喜悦,给年幼时,天天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龚菊芳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茉莉花茶的制作现场,父亲带领工人们为夜间的茉莉花茶的窨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张三,你带五个人,扛50箱烘青打火"

“李四,清理埸地,准备茶叶摊凉"

“王老五,二十只火盆生火,准备烘茶"!

龚菊芳每天都能亲眼看到父亲和员工们窨花,分筛茶叶,打火烘干,拼堆装箱。

滿口南昌向塘口音的父亲轻车熟路,指挥若定,权威的指令,就像战场上的将军。

父亲龚千寿严格来说是个“文盲”

他只在解放初期的扫盲班上学了几个晚上,斗大的字可谓不认识几个。但在茶叶的世界却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

厂里的毛茶一进来,龚千寿捧一把茶叶看看,闻闻,就能精准地说出茶叶的产地以及几批、几级,几等;是烘青还是炒青;用手搓下,便能知道茶叶的水份含量。

对茉莉花窨制的伺花、筛花、烘焙、转窨以及温度、湿度、时间的严格把控全部在他几十年的经验里,甚至对于茶叶的码堆、统计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数据,心算的结果比算盘还快还准确。

这让女儿龚菊芳佩服不已。

六十年代就评为省模范的父亲,在女儿的记忆中,每日两点一线,不是家里就是车间,或者在茶区的路上,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茉莉花茶的事业。

他不会说什么动人的豪言壮语,

也学不会刻意和领导搞好关系,混个一官半职,他只是勤勤恳恳,默默着做他的好茶,制茶似乎与他的生命“人茶合一”。

龚阿姨戏称自己是狗牯脑茉莉花茶泡大的。

和那个时代的众多家庭一样,家里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各种最好的茉莉花茶。

父亲每年都能让家里品尝到他精心制作最好的茉莉花茶,平日沉默寡言的父亲一谈起每次制茶的成败得失却总是兴奋异常,全然不顾家里人的“哈气连天”。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以及自身就在茶厂工作的经历,

使得龚菊芳对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可谓是耳提面命,烂熟于心。品鉴茉莉花茶的好坏成因、等级档次就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这种深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和“茶感”,

就像一种基因,深深埋在体内,等待着命运号角吹响的那个机缘。

PART肆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宿命。

这话放在龚菊芳身上恰如其分。

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

无论结局如何,也许都是“渡”你的人。

也许很多初次见到龚阿姨的人,都会感叹:

岁月没有在她身上体现70多岁应有的沧桑。

一套修身合体的旗袍,雪白的卷发,

高雅的气质似乎还能让你感受到她年轻时的芳华。但一谈起茉莉花茶,龚阿姨就变成了“话痨”,滔滔不绝。

从茶厂出来几年后,

龚菊芳本有着她自己不错的事业。

但对茉莉花茶割舍不断的情怀,

让她在1999年,作为茶厂的销售代理,负责对南昌各大商场超市的铺货。

本来做得风风火火,颇得市民的追捧。

可不曾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初次的尝试却因当年国企体制上的缺陷和利益上的纠葛,使得她黯然离场,伤心不已。

正式退休后,龚菊芳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但心中那颗深埋的茉莉花茶梦的种子,却一直蓄势待发。

2016年,在她所参加的江西旗袍研究会时任会长的鼓励下,龚菊芳立刻萌生了重振南昌茉莉花茶的想法。

龚菊芳“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她先从搜寻“信茂”的历史文献资料入手,

从而挖掘南昌茉莉花茶的文史档案,立即用父亲“龚千寿”的名字注册商标,同时注册了南昌【信茂龚记茶号】。

另一方面,她亲手接过了父亲龚千寿一生精心创制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创业艰难百战多,传承并非易事。

为了选配适合窨制茉莉花茶的底茶,

龚菊芳不畏高龄,亲自到许多茶叶产区考察,爬山头、选茶种、看汤色、品口感,确保茶胚的环保和质量。

时代在变,技术也要进步,不仅要喝出传统南昌茉莉花茶的老味道,也要适当借鉴别人的新工艺,这是摆在龚菊芳面前的另一道门槛。

她先是探索性地少量窨制,

同时遍访名师,听取意见,改进提升。

在历经艰辛的反复试制后,

当一杯花香弥散,汤色明澈、清雅馥郁、回味甘甜的茉莉花茶摆在挑剔的各界茶客面前,众人异口同声,赞不绝口!那种被置疑、误导的茉莉花茶是“再生茶,黄片”的想法瞬间消除。

尤其是当听到许多上了年纪的南昌老茶客激动地表示喝出了原来的老味道,记忆中的茉莉花茶穿越时空,完美归来时,龚菊芳感到了莫大的欣喜和满足。

2021年12月,龚菊芳的南昌茉莉花茶窨制技艺

被授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PART伍

可龚菊芳似乎“一个人在战斗”。

在重振南昌茉莉花茶老字号的道路上,

她遇到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很多人的热心帮助和施以援手。

但她也深知,现在的市场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以她目前只有儿子跟在身边帮忙的状况,她也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

这期间,也有很多人想合作,可在如今社会“早上开工,晚上就想分钱”的浮躁现实下,

他们的做茶理念与龚菊芳坚守老字号茉莉花茶的传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相符。

也许她比谁都更想让老南昌人熟悉的茉莉花茶早日重现当年的辉煌。

但匠人的用心打造,品质的不懈保证

更是龚阿姨做茉莉花茶的底线和情怀。

倘若为了赚快钱,把茉莉花茶的口碑砸在自己手里,那就是老字号的万劫不复。

她只想把父亲龚千寿的制茶技艺传承下来,像父亲一样坚持用心做茶,踏实做人,让南昌老字号的“信茂”茉莉花茶再次香飘全国。

当龚阿姨用坚定的眼神,平静地说着这些话时,我仿佛感觉坐在对面的不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是很多年前,夏日的星空下:

那个总喜欢跟在父亲龚千寿屁股后面转,

坐在信茂南货茶号门口,双手拖着下巴,睁大眼睛,等着花农送来茉莉花的小姑娘。

这是龚阿姨的记忆也是她的默默坚守。

PART陆

近几十年来,城市建设的更新换代,

就像势不可挡的洪流吞噬了我们诸多的记忆。

但伴随着社会突飞猛进,很多几代人熟悉的老字号都被甩下了时代的列车,逐渐地凋零。

蓦然回首,八一商场(广益昌百货)、三泰、新雅餐厅、鹤记、真真照相馆、服务大楼等这些昔日在南昌耳熟能详的商业服务场所,估计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了。

记忆里童年那些会“长脚”的礼品:茉莉花茶、三花酒、麻姑酒,云片糕、包着红纸的酥糖,桔子罐头,甚至还有那鹅毛扇等大都不见了踪影。

创建于距今约300年的【信茂南货茶號】,

可算是在南昌“老字号”中最古老的一家。

或许任何一个老字号都有它时代背景的独特性,但类似餐饮,茶叶这种拥有广泛民间基础的老字号是最有可能重塑还原的。

一方水土一方人,

南昌人传统就是喜欢吃“味重”的,

这从南昌菜“色重、油重、味重”可见一斑,过去南昌人都爱喝茉莉花茶是有其骨子里的基因。

就像南昌采茶戏,都是老南昌集体的记忆。

“行下春风才有秋雨”

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固然重要,

但相比有些招商过程“捡到篮里就是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如多关注推广自己本土的老字号。政府的投资基金或许也应多看几眼自家的老字号。这其实更是刻不容缓。

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将来拿不出几个闻名遐迩的老字号“站台”,那还叫什么历史文化名城?

不能总是对外人推介:

牛肉炒粉、瓦罐汤、藜蒿炒腊肉吧。

并且老徐私底下一直有个观点;

当满城都在喝江西茶的时候,

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自信,

或许更是赣鄱大地在中部真正崛起的证明。

老徐一直坚持书写着老南昌的往事。

每当深夜,我的思绪就像空寂的幽灵,

喜欢穿梭在老南昌历史的时空。

此时,我又游荡到童年居住的江纺,

看到奶奶用她掉了瓷的“坝缸”,

泡着一杯茉莉花茶,在和亲戚邻居聊着家常。而家中饭桌上另一端做作业的我,正竖起耳朵,偷听着他们的谈话。

我之所以经常跟随记忆“回到这里”

是因为那个岁月虽然“陋室狭小”,

但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茉莉花茶飘香!

0 阅读:0
姚姚看文化

姚姚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