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5日,欧盟批准新规,禁止大型零售集团销毁未售出的服装和鞋类,以打击“快时尚”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每年产生1260万吨纺织废料,其中只有22%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其余的纺织品通常被切碎或烧毁。对于那些企业来说,销毁这些衣服比捐赠或回收它们更便宜。
欧盟这项新规不会立刻实施,大型企业原则上有两年过渡期,中型企业将有6年的过渡期,小企业则被豁免。另外,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仍需敲定新规的一些细节。欧盟委员会未来还有权将禁止销毁未出售产品的禁令扩大到服装和鞋类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家具、轮胎、洗涤剂等商品。许多原材料行业,如铁、钢和铝也将受到相应的监管。但欧盟汽车业和军工业可能获得豁免(虽然欧盟的法律管不到中国的制造商,但如果想做外贸生意的,还是要提前熟悉下)。
倒牛奶的故事
小时候,估计大家都听说过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喝的故事。直到几十年后,中国也出现了牛奶倒在沟里,瓜果烂在地里的现象。估计有人不解,产地几毛都卖不出去,运到楼下超市几元都买不到是怎么回事?
以卖瓜为例。瓜农是不可能将地里瓜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中间要经过几道“经销商”。一到时节,就有瓜贩到乡间去收瓜。第1批收过后再过半个月,再来收第2批,第3批。如果遇到滞销年份,贩子不来,地里瓜除了自己吃点,老乡送点,大部分都只能心疼地用锄头砸烂在田里。那不能外运吗?不现实。乡里(原产地)不缺,运到县里、省里赚的钱还不够补贴人工和汽车油钱呢!通常,农户只占到瓜成本的10%左右,真正的成本都在运输和中间流通环节。
再回到牛奶,就比较好理解了。现代牛奶的加工过程大致如下:挤原奶→密封冷却→过滤→脱脂→均质→消毒→分罐包装。大萧条之前的美国奶业再原始也有挤奶→过滤→分罐包装的环节。当大萧条突然来临,大批工人失业,牛奶卖不出去,大降价也卖不出去。当终端价格覆盖不了运输成本和中间加工成本的时候,牛奶公司就不会再收购奶农的原奶了。但奶牛产奶是不能停的,卖不出去,奶农就只能倒掉挤出来牛奶。这就是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口号而让成本消失。
分享(哪怕是做慈善)也是有成本的,要加工,要包装,要运输,奶农负担不起。放到现在,就算免费送,喝出毛病你要不要负责?如果穷人在你的奶场哄抢发生踩踏事故,你要不要负责?还会影响到正常的销售秩序。
“快时尚”模式的AB面
工业革命之前,衣物都是量身定制的,通常在时间上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工业革命之后,纺织业和制造业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使得服装更便宜地在亚洲等成本更低的地区被制造。简单地说,就是发展中国家造衣服,发达国家穿衣服。
阿曼西奥·奥尔特加(Amancio Ortega)于1974年创建了Zara。Zara的服装是基于最新的时装周潮流,一般在两周内就可以把成品送到上千家商店。在短短的两个星期,Zara能够再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一个全新的产品,覆盖服装巨头所经营的所有93个国家。这种荒谬的效率给快速时尚公司带来了优势,客户不再遵循四季时装日历,而是处于52个微季的时尚界。
现在,时装是个国际化和高度全球化的行业,通常服装在一个国家设计,制造在另一个国家,销售在第三个国家。成熟的高档时装公司,传统上依赖于设计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生产成本偏高,很难与T恤论斤卖的公司竞争。不过快时尚虽然提供了实惠的价格、以及最新趋势的各种服装,但最终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买了许许多多。
受疫情影响,特定时间内商场都不允许营业,当季的衣服没销售出去,都成为影响品牌的库存。疫情之后所预计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门店的客流量也没有明显的增益,消费券的使用也更多地流向了食品生鲜以及餐饮,服饰行业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传统快时尚品牌门店多为租金昂贵的市中心商业区,既无法有效的及时清理库存,又面临品牌被低价折扣损害的后果。
2017年时,Nike美国纽约分店被爆出刻意割破库存球鞋再丢进垃圾桶,以避免鞋子被贱卖。瑞典服装巨头H&M运送超过15吨的库存到瑞典小镇Vasteras发电厂,代替燃煤供电。
根据联合国的贸易数据,欧盟在2022年出口了140万吨二手纺织品,是2000年的两倍多。南美洲的智利、非洲的加纳和肯尼亚等国是主要的二手服装进口国。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服装进口国。该国每周进口1500万件二手服装,当地人把这些服装称为“obroni wawu”,意为“已故白人的衣服”(注:欧美二手服装最初出现在加纳时,当地人认为好衣服便宜卖,肯定是欧美已故人士的衣服,故有此称)。加纳的非政府组织表示,由于数量过于庞大,这些服装中只有一部分在当地二次销售,其余要么被烧毁,要么被倾倒在非正式的垃圾填埋场。
时尚是个轮回,服装行业也是。当快时尚品牌热度逐渐减少时,运动品牌通过设计创新、走秀、跨界营销的方式,靠性价比再次赢回消费者的关注。买你真正关心的物品,而不是买所有流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