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青州古城被一位日本学者的镜头所捕捉并记录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4-11-07 12:43:26

《华北交通纪实》系列照片,是由“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在1939年至1945年间,于中国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精心拍摄的珍贵影像。在此期间,“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负责运营并管理着中国北部与西北部广泛的铁路系统、公共交通以及水上航运等交通网络。

这组照片中,鲜见直接的战争画面,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华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的实况。

同时,它也生动地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丰富的文物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这批数量接近35,000张的照片,在战后动荡不安的时期,被托付给京都大学进行保管,现今它们安静地存放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内。2019年,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一场展览,向公众展示了其中的部分珍贵照片。与此同时,这些照片也全面开放给公众,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下载浏览。

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这批名为“华北交通写真”的照片时,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其中还夹杂着其他内容的照片。例如,桑原骘藏(他后来成为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教授)在中国留学期间(1907年至1909年)所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被收录在1942年由弘文堂书房出版的《考史游记》中。大观日知录已经对这些照片进行了编辑并发布,其中包括了“1908年,日本学人的东蒙古纪行”等珍贵影像。

此外,照片群中还包含了曾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的贝塚茂树(他后来晋升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于1936年9月所拍摄的照片。这部分照片被命名为“贝塚写真”。

贝塚茂树(1904-1987),作为日本著名的东洋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史学及甲骨文研究的先驱,与吉川幸次郎、桑园武夫并誉为京都大学的“三杰”。然而,在此前的各种介绍资料中,都未曾提及他在1936年9月曾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贝塚写真”这组照片数量约为200张,大观日知录将分期进行编辑和发布。

此次首先刊发的是贝塚茂树在益都所拍摄的照片,它们将为我们揭开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胶济铁路的车站分布在其沿线,该铁路自青岛起始向东,而向西则延伸至济南。它的建设始于1899年,并于1904年实现了全线通车,标志着山东省内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胶济铁路沿线

潍县胶济铁路车站(位于二十里堡至大圩河段)

胶济铁路沿线

益都文庙迎来了一位访客,贝塚茂树,他乘坐火车沿着胶济铁路从青岛抵达了益都。益都,这一名称源自昔日的一个县,现今对应的是山东省的青州市。在民国初期,青州府被撤销,随后设立了益都县。

益都县的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历经多次重建与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发生在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当贝塚到访时,这座文庙已转变为县民众教育馆,承担起类似博物馆的功能,用于保存和展示古物。以下是在县民众教育馆(原县文庙遗址)的古物保存室内所珍藏的部分文物。

汉画像石

这张照片被命名为“魏正光五年造像”,然而,经细致观察图片中的造像碑,不难发现这其实为贾智渊之妻张宝珠所造的背屏三尊像。此碑确切的制造年代为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出土于青州市的西王孔庄,目前被珍藏于山东博物馆内。

在仁寿元年之际,青州胜福寺的舍利塔之下,有一篇镌刻的铭文,名曰《仁寿元年青州逢山胜福寺舍利塔下铭》。此铭文源自隋代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彼时隋文帝颁布诏令,命全国三十州兴建舍利塔,此篇铭文即为该时期所刻制,目前珍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

此物原图未加图释,看造型似乎为塔身残件

古物保存所藏有的画像石等

古物保存所保存的造像碑

在古物保存所珍藏的古物中,有一件未在图示中标明具体信息的物品。通过参照《中国文化史迹》的相关记载,我们确认这件古物为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所制的趺石。

公元282年,即西晋太康三年,关中侯房宣的墓志铭得以留存。墓志上全文记载道:“此为晋朝已故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征东将军,兼任军司之职的关中侯房府君之陵墓。墓主名讳为宣,字子宣,乃和明之地的人士,出身显赫,为璜君之后裔,其配偶乃王氏夫人。墓志铭记载的时间是太康三年二月六日。”目前,此珍贵的墓志铭被精心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位于益都城北门,亦即瞻辰门外,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万年桥(昔日称为南阳桥)。此桥横跨青州古城北门之外的南阳河上,其建设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历经沧桑,至今依然担当着青州南阳河上关键交通要道的角色。

益都城外,远处是城墙

在县城的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土城,名为青门镇。公元410年,刘裕消灭了南燕政权后,委任羊穆之为青州刺史,并在此地另建了一座新城,命名为东阳城。青门镇便位于东阳城的北部,其西门正是东阳城北城墙上的一个重要门户。到了明朝洪武二年,州府机构迁移至南阳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阳城逐渐荒废。

古时的土城镇,名为青门。在明清两代,青门周边人流熙攘,极为繁盛。加之邻近之处设有官方的驿站,专为过往官员及差役提供换乘马匹与车辆的服务,故而又有“马驿门”之称。

旧土城镇青门门洞

位于益都县城北部的古老土城,在县志中被记载为魏东阳城。根据《水经注·淄水》的描述:“阳水继续向东流淌,经过东阳城的东南方。东晋时期的义熙年间,青州刺史羊穆之在此地筑城。由于它坐落在阳水的北面,因此得名东阳城,这也是世人将另一条浊水称为西阳水,以作区分的缘故。”

位于县城北部的古老土城墙遗址,引起了贝塚对东阳城遗迹的浓厚兴趣,他对此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研究。我很好奇,不知他是否已将研究成果发表成相关文章。

此河或即阳水?远处城墙完整,应该是益都县城

从旧土城远望

东门矗立于清代驻防城池之东。《青州府志》中有所记载:位于青州府北部的满洲驻防城,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并于次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竣工。其城门命名颇为讲究,东门谓之“海晏”,南门名曰“齐宁”,西门为“泰安”,北门则称“拱辰”。由此可知,此提及之门即为海晏门。

益都城北某寺

城北某寺经幢残石

文昌宫坐落于北关,其前襟南阳河碧波,后倚昔日东阳城南之巍峨城墙,与对岸的南阳城遥相呼应,隔河相望。

北关文昌宫。旧时的文昌宫,是青州士子们进京赶考必经拜谒之处

位于北关的文昌宫内,矗立着一座名为“临淮王像碑”的石碑。该碑正式名称为“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而民众则更习惯称其为“大齐碑”。此碑树立于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其整体高度约为4.5米,被誉为现存南北朝时期最为壮观的石碑之一。最初,这座碑矗立在青州城内的龙兴寺中,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它才被迁移至滚水桥旁的文昌阁内。如今,这座珍贵的石碑被妥善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邻近的偶园之中。

北关文昌宫临淮王像碑

北关文昌宫前

青州日本人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