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友们漫步于紫砂壶的挑选之旅时,耳畔常回响着商家对泥料品质的溢美之词,将其描绘得珍贵无比。在收藏界,紫砂泥料的分级更是众说纷纭,诸如朱泥为尊,底槽清独步江湖的说法屡见不鲜。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紫砂素有“富贵土”之美誉,但倘若壶的工艺欠佳,任何泥料也难以焕发其真正价值。这一点,古人早已洞察秋毫。

清代收藏巨擘吴骞,在其《阳羡名陶录》中,巧妙地将紫砂壶与锡制水注进行了价格上的比对。他赞誉宜兴紫砂壶,首推供春之作,次及时大彬,再及陈用卿。而锡制水注,则以黄元吉为翘楚,归懋德稍逊一筹。彼时市场,寻常紫砂壶与锡水注价格相当,皆售五六金,看似紫砂土与锡料价值无二。吴骞对此进行了剖析,指出两者原料价格实则悬殊,单论原料,紫砂无疑逊于锡。唯有将紫砂塑造成壶,其价值方得彰显。若同为名家手笔,紫砂甚至能超越锡价。至于神品紫砂壶,更是足以与商周青铜重器争辉。

明代周高起在其紫砂壶专著中,记载了一则传奇:相传紫砂初用于制壶时,有异僧游历乡间,高呼“卖富贵土”。众人闻之,争相购买。僧笑言:“贵者无需,富者何如?”此“壶土”即指紫砂,自此,紫砂便得“富贵土”之别称。然“富贵土”三字,非指土之富贵,而是寓意以紫砂制壶者可享富贵。此理,可与和田玉相较。和田玉天生珍贵,无需雕琢,即可富贵。其价格依重量与质地而定,今之上乘白玉籽料,已逾千元每克。反观紫砂,若无精湛工艺将其塑造成壶,则价值难显。

面对紫砂壶,我们首要审视的,应是壶的工艺水准,而非泥料之优劣。工艺欠佳,纵有稀世泥料,亦难掩其瑕疵。当然,这并非否定泥料的重要性,只是好泥料并非好壶的保证。我们应避免将泥料的稀有性当作噱头,而忽视了壶艺的精湛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