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在燕国如何劝农劝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22 15:51:25

▌王东志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旧时,在春季到来时,劝农劝耕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春秋时期的燕国,就有邹衍劝农劝耕的故事。

东汉王充《论衡》记载:“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其意思是说燕地山谷,天气寒冷,常年不生五谷。邹衍劝农劝耕的故事就发生在如今密云城南7公里处的黍谷山。

相传黍谷山有个黑风怪,每年冬季吹起黑风。天寒地冻,草木不生,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就在危难之际,邹衍决定为民除害,黑风怪吹起黑风时,寥寥彻骨寒,响尽黍谷山,邹衍吹笛应战,笛声悠扬,如沐春风,黑风怪被笛声压倒,大地春意缓缓而来,最后黑风怪死在了黑风洞。从此,百姓回归故里,春耕秋收。

这就是邹衍吹律的故事,邹衍吹律最早见《列子·汤问》。

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战国末年齐国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五行创始人,亦名邹子,经常谈天事,亦称谈天衍,最早提出阴阳五行、五德终始、大九州等学说。燕昭王时,以黄金台招天下名士,邹衍自齐往,为燕国发展增色不少。邹衍在燕国主要从事“三农”工作。有学者认为,他很可能是位春官。《周礼》中对春官有记载,最初负责官方祭祀礼仪及农业工作,后来负责劝农劝耕,防灾祈丰,国家庆典等活动。历经时代变迁,至今有些地区仍有春官之说,提醒百姓及时耕种,勿误农时。

密云黍谷山地处华北大平原北缘,北面吹来的冷空气被燕山所阻,南面开阔,日照时间长,冰雪早化,气候温和,其自然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只是当时历法还不完备,无法准确把握节气,指导当地农业生产。邹衍将苇膜(芦苇空心秆中的一层薄膜)制成灰,安放在12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内(代表当时一年的十二个节气),长的9寸,短的4寸6分,从高到低排列,管口用“竹衣”封口,周围蒙上幔布,露出地面部分称为灰管。

最长的管首先受地下“气”的影响,灰管中苇膜往外喷出,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是黄钟声音,代表冬至节气。当第三支竹管受地下“气”的影响,管中苇膜往外喷出,同时发出声音,就到了立春节气。邹衍在这一天开始劝农劝耕。

通过地下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节气的做法,此谓律管候气法。律管候气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门学科,与今人通过气温来判断季节的方法是一致的,是最早测量天气的仪器,充分显示出古人的智慧。

邹衍吹律的故事流传极广,李白《邹衍谷》诗云:“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邹衍的经历却颇为坎坷。燕国破齐后,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在近臣的诽谤下,燕惠王将邹衍下狱。邹衍仰天大哭,当时正值夏历五月,天上却下起了霜,人们认为这是邹衍冤屈触动了上天的缘故。后来,邹衍被释放,离开了燕国。

黍谷山曾被誉为密云八景之一上有别谷院,邹子祭风台、西岩祠、娘娘庙等古迹,如今这些古迹虽不易寻,但“邹衍吹律,黍谷回春”的传说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