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受央视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于丹登上了百家讲坛节目。连续七天,她在国庆黄金档讲述了《论语》心得。伴随着节目的热播,于丹也成为了文化名人。在那个年头,人们对电视节目有着天然的好感。一时之间,无数人对于丹崇拜不已。
在荧屏上,于丹将《论语》讲述得非常透彻。以一个个生活中的详实事件为例,她将深奥的道理剖析得流畅清楚。因此,“于丹热”、“国学热”也悄然兴起了。成名之后,她成为了各大院校、机构、企业、单位的座上宾。
从北京到上海,从武汉到厦门。于丹受邀出席了许多活动,出版了数本专著,赢得了一片叫好声。2007年,于丹再接再厉。这一年,她又讲解了《庄子》。一年之前,她还是籍籍无名的普通学者。这时,她早已拥有了大批粉丝。讲课之时,她气定神闲,一脸从容。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她信手拈来。语言风趣又幽默,演讲情理交融,引人入胜。
面对媒体采访,于丹更是强调“要让经典走入千家万户,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享受文化平等的权利”。单单这一句话,她就鼓舞了一批青年学子。后来,“于丹讲论语”走进了许多中小学。阅读相关文章,观看于丹的视频,甚至成为了一门功课。
随着名气的高涨,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出版市场大火。不久之后,这两本书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球卖出了近600万册。2007年,凭借1060万版税,于丹位列作家富豪榜第二,仅次于伤痛文学作家郭敬明。仅从这些数据来看,毫无疑问,她是最为成功的大学老师了。
不过,于丹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她对《论语》、《庄子》的研究真的是天下第一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不少人便对她提出了质疑。在查阅了资料后,人们弄清了她的底细。于丹本科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这是一所并无特色的普通高校。通过考研、考博,她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文学专业任教。因此,她并非中文系的教授。至于于丹的论语心得,这纯属她个人见解,从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每每出门做客,于丹必会提起自己北师大教授的帽子。实际上,她不过是一个影视、戏剧专业类的研究者。对于历史、文学,她算是门外汉。纵然如此,于丹却大言不惭地自吹自擂,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后来,于丹又在一次演讲中犯了错误。在给大学生们作报告的时候,她却连起码的史学常识都不知道,这让人笑掉了大牙。
在面对质疑时,于丹却从未正面给予回应。在国内的邀约减少之后,她开始频繁出现在海外媒体的视野中。顶着中国知名学者的头衔,她又赚取了一波关注。在欧洲、北美、日本,她吸引了不少华人华侨的注意。在外行面前,她擅长鼓吹,不断卖弄。听着观众的掌声,她的内心无比满足。
如果她只是在国外走穴捞金,那么人们或许并不会让她出洋相。2016年,于丹在北大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当日,昆曲游园惊梦在北大礼堂表演。这一次,北大师生坐满了台下,为国家一流演员奉献了最好的演出。可是,于丹却硬是要卖弄一番。在表演中途,她横插一段。手持话筒,她慢慢走上舞台。之后,她以名人的身份高调自夸。于丹第一句话便是“我代表全体”。
一听这番语气,北大学子都怒不可遏。在他们眼里,于丹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在北大学府里,她莫非还想冒充大师?在台上,于丹浑然不知。她依旧说着鸡汤式的洗脑话语。用自己粗浅的文化,硬要博取一番喝彩。不过,她万万没有想到,台下学子纷纷喝起了倒彩。一时之间,场面颇为尴尬。
“于丹,滚下去”、“于丹,滚下去”。面对这样的文化“名人”,北大学子再也不客气了。自知不受欢迎,于丹只好匆匆离开。后来,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发酵。这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于丹的把戏。值得一提的是,在真正的个人专业上,于丹也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形象品牌竞争力和电视包装实战攻略。不得不说,要论炒作和吹嘘,于丹才是大学老师中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