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湖北武汉一位消费者用20元买回的"鲜花朵朵"蛋糕,竟意外成了"时空穿越者"——生产日期赫然标注着3月25日。这出荒诞剧不仅让当事人傻了眼,更在社交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将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推上风口浪尖。
涉事蛋糕店的危机公关堪称"神操作":店长在两天后姗姗来迟的回应中,将责任归咎于员工"手滑打错了日期"。虽然承诺问题批次已全部下架销毁,但这份轻描淡写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众怒。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早产蛋糕",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般的遭遇,让网友们的吐槽火力全开:
"离大谱!现在连蛋糕都学会时间旅行了?商家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一句'打错了'就想全身而退?"
"这哪是失误,分明是欺诈!蛋糕比顾客还早到明天,这种骚操作简直是行业耻辱。下架销毁就能弥补之前卖出去的'穿越蛋糕'?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必须保证商品信息真实准确。若确为无心之失,可能不构成欺诈,但需承担管理失责的责任;若存在主观故意,则涉嫌虚假宣传,将面临严厉处罚。问题在于,消费者如何证明店家的"失误"是真是假?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商家违法成本过低,类似"手滑"事件恐怕难以杜绝。
这场荒诞剧暴露出食品追溯体系的脆弱性。生产日期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岂能沦为可以随意修改的"橡皮章"?当商家连最基本的日期标注都能搞乌龙,消费者又如何能安心享用舌尖上的美味?这场闹剧不该止于下架道歉,而应成为完善食品监管的契机——只有让造假者真正"肉疼",才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感"。毕竟,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穿越"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