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文学星空中,文人雅士们犹如璀璨星辰,而他们的雅号就像星空中独特的星座名称,引人注目且充满故事。这些雅号的得名方式多种多样,背后隐藏着无数的趣闻轶事。
一、以职业得名:胡钉铰的独特标识
在唐朝那个诗歌盛行的时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了一位名叫胡令能的文人。胡令能年少时从事着一种特殊的职业——“负局钉铰之业”。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焊接技术的年代,他用铆钉把破损的锅碗瓢盆接合、固定在一起,就像是赋予这些生活用品第二次生命的工匠。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职业独特,他本人也仿佛带着一种质朴和坚韧的气质,所以在当时人们就根据他的职业称呼他为“胡钉铰”。这一称呼,不仅仅是对他职业的简单指代,更像是给他贴上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让他在文学的长河中有了一个容易被识别的身份标识。
二、因兴趣爱好得名:范仲淹与《履霜》曲
时间来到北宋,范仲淹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讲述了范仲淹的一段趣事。范仲淹对弹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尤其钟爱一首名为《履霜》的曲子。这曲子的背后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履霜”一词源自《周易》中的“坤”卦:“履霜坚冰至”。其本义是当我们走在霜上的时候,就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了,这一意象被引申为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要时刻儆戒自己,从当下的迹象对未来有所警惕。范仲淹对《履霜》曲的喜爱,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当时的人们看到他对这首曲子的钟情,便根据这个雅趣称他为“范履霜”。从这个雅号的由来,我们仿佛能看到范仲淹那严肃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而充满警醒之心的心灵世界。
三、因创作方式得名:贾岛与“诗奴”、孟郊与“诗囚”
(一)贾岛:苦吟得“诗奴”
到了唐朝后期,贾岛这个名字在诗坛崭露头角。贾岛作诗极其耽于苦吟。有这样一个场景,他为了“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诗,苦思冥想,耗费了三年之久才得以写出。当有了这满意的两句诗时,他激动得“一吟双泪流”。这种对创作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创作方式,却被主张文理自然、豪放洒脱的苏轼所不屑。苏轼在《赠诗僧道通》中调侃道:“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就这样,“诗奴”这个雅号便被后人赋予了贾岛。这个雅号,生动地描绘出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如同被诗歌奴役一般,全身心投入,反复雕琢诗句的创作状态。
(二)孟郊:苦吟成“诗囚”
与贾岛同时期的孟郊,也是苦吟派的代表人物。孟郊,字东野,他的生活充满了穷愁困苦。元好问在描述他时说道:“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孟郊作诗就好像是被困在诗歌的世界里,不断用穷愁的情感和精妙的诗句去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由于孟郊与贾岛的诗风相近,都倾向于表达穷苦之词,被合称为“郊寒岛瘦”。元好问更是进一步称他们为“郊岛两诗囚”。这一雅号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他们创作方式的写照,更是对他们诗歌风格和所处状态的一种深刻解读。
四、因创作风格得名:李白的“诗仙”、杜甫的“诗圣”等
(一)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仙”
在唐朝的诗坛上,李白犹如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他的诗歌想象飞越天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清新飘逸的风格独具一格。当他饮酒作乐,挥笔写下那些气势磅礴、意境奇妙诗句的时候,仿佛仙人下凡。于是,他便被誉为“诗仙”。这个雅号,就像是对他那超凡脱俗诗歌风格的最佳诠释。无论是在黄鹤楼送友人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是描绘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每一句诗都充满了他那独特的仙气。
(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圣”
而与李白同时期的杜甫,他的诗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浑厚典雅。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济世情怀。后人基于他诗歌的这种风格和深刻内涵,尊称他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就像一部沉甸甸的历史书,记录着那个动荡年代的点点滴滴。
(三)王维:富有禅理的“诗佛”
王维,这个在唐朝诗画领域都有着极高造诣的文人。他到了晚年,只喜好宁静的生活,仿佛与世隔绝,万事都不关心,却一直沉浸在长斋奉佛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禅理,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佛”。这个雅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王维诗歌中那充满禅意的幽径。
(四)李贺:奇崛冷怪的“诗鬼”
李贺,一个早逝却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奇崛冷怪,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并且多鬼魅意象。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奇特而富有想象力的诗句在李贺的诗集中屡见不鲜。所以,他被称作“诗鬼”。他就像一个站在黑暗边缘的诗人,用独特而诡异的笔触描绘着他的内心世界。
(五)骆宾王:“算博士”的由来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有一个独特的创作习惯,那就是喜爱以数字入诗。这样的创作方式,被人揶揄为“算博士”。杜甫还曾为他抱打不平,说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然被调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骆宾王在创作上与众不同的特色。
(六)宋子乔:“孤穴诗人”的由来
再后来,到了宋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宋子乔写诗好用生僻的典故。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受到了皎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的启发,因此被称为“孤穴诗人”。这一雅号也显示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独特的求新求异的精神。
五、因诗词佳句得名:从“赵倚楼”到“贺梅子”等
(一)赵嘏:“赵倚楼”的诞生
在唐代,诗人赵嘏有一首《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诗仿佛是一幅凄美孤独的秋景图。这两句诗为杜牧所激赏,杜牧的赏识就像给予这两句诗一把钥匙,让它们被更多人传颂。而由于这两句诗的广泛流传,赵嘏也因此被称为“赵倚楼”。从这个雅号,我们可以想象出赵嘏在写这两句诗时,那种孤独而又深情的状态,仿佛他就是那个倚楼而望的人,沉浸在残星、雁群和长笛交织的世界里。
(二)张先:“张三影”的雅号
宋代的张先,他是一个善于用“影”字营造意境的高手。他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句词分别出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剪牡丹·野绿连空》。每一句中的“影”字都像是点睛之笔,让画面跃然纸上。由于这三句佳句中都有一个“影”字,他便得到了“张三影”的雅号。这个雅号的背后,是张先对文字精确把握和高超的炼字能力。
(三)贺铸:“贺梅子”的由来
贺铸在宋词领域也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对这句词赞不绝口,说“‘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就连黄庭坚都感慨:“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这更是将这句词以及贺铸的名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雅号的诞生,充分体现了贺铸这句词的巨大影响力和艺术魅力。
(四)邵文敬:“邵半江”的产生
据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记载,邵文敬曾经因“半江帆影落尊前”这一句诗,被称为“邵半江”。这句诗仿佛带着一幅山水画卷,半江的帆影与尊前的酒意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邵文敬仅凭借这一句诗,便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雅号也见证了他的诗歌才华。
六、以代表作品得名:郑谷与“郑鹧鸪”等
(一)郑谷:“郑鹧鸪”的称谓
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创作了一首《鹧鸪》诗。诗中描绘了鹧鸪的神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鹧鸪之啼酷似“行不得也哥哥”,郑谷的这首《鹧鸪》诗借鹧鸪的啼声,含蓄地写出了迁客内心的愁苦。这首诗警绝而脍炙人口,所以他被称为“郑鹧鸪”。尽管他的诗歌也有“格不甚高”“骨体太孱”的非议,但薛雪却在《一瓢诗话》中说:“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一首始享不朽之名?”薛雪的话一方面为郑谷正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鹧鸪》一诗在郑谷文学地位中的重要性。
(二)鲍当:“鲍孤雁”的得名
北宋时期,鲍当在河南府法曹任上时,与薛映知府关系并不和睦。鲍当献上《孤雁》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薛映读到这首诗后,大为嗟赏。从那之后,无论是游宴还是其他活动,都邀请鲍当参加,不再把他当作普通的下属看待。鲍当不仅凭借《孤雁诗》得到了一个雅号,还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地位,可谓是诗歌影响人际关系的经典事例。
七、雅号的深层意义:诗韵背后的作者与读者互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们能留下几首好诗,本就是一种福分。然而,因诗文得到一个雅号,更是一种幸运。这其中不仅仅是作者的作品被人记住,更重要的是,诗文也成就了作者。例如,一个文人被称为“诗仙”,这个雅号会让更多的人对他产生好奇和敬意,从而去深入研究他的诗歌。而读者在诵读这些带有雅号的诗人作品时,也会因为雅号的存在,对作品有更多的期待和联想。
文人因佳句得雅号,反映了受众对诗句的充分肯定。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诗人创作出佳句,读者被佳句打动,然后给予诗人一个独特的雅号作为认可。这种认可,让诗人在文学史上有了一个独特的坐标,也让诗歌在社会的传播中有了更明确的标识。
从“诗仙”李白到“诗鬼”李贺,从“诗奴”贾岛到“诗囚”孟郊,这些雅号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文人形象和他们的文学世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学魅力的独特体现。每个雅号都是打开诗人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生活态度和内心世界。而我们,也在这种对雅号和诗人故事的探索中,感受着古代文学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