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很多科技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也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日渐繁荣的背后,是一位位默默付出的科研学者,正是因为他们帮我们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在这些众多的科研学者中,有一位叫作洪家光的“手艺人”,他凭借多年的研究,一举打破了西方的垄断技术,让我国在精密加工技术领域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洪家光1979年出生在沈阳的一户农村家庭,与众多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相比,洪家光从小就不得不帮助母亲干农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洪家光从不抱怨。而他长大后,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家里分担压力,他选择进入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打算以此来作为自己吃饭的行当。
由于学校距离家中很远,来回需要将近四个小时,所以,为了能节省时间,洪家光经常在路上学习,正是因为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短短3年的技校生涯,他通过自学掌握了4门专业技术。而参加工作后,他更是选择从学徒做起,通过勤学苦练和不断请教专业人士,短短两年就总结出10万多字的工作心得和感悟。
到了2002年,随着我国的发展需要,洪家光接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修正飞机发动机叶片的打磨工具-金刚石滚轮的精度。如果说航发是飞机的心脏,那么叶片就是飞机的大动脉,对于飞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制作工艺要求十分苛刻。因此,叶片的打磨工具精度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换句话说,这个尺寸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这种精度的金刚石滚轮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国家所垄断,我国想要使用就必须进口,而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业发展,相关技术就成为国外对我国限制的一把枷锁,纯靠进口已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势在必行,而这项技术的研发也落在了技工出身的洪家光身上。
在任务初期,洪家光率领团队基本是逢战必败,但是洪家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不断将此研发目标细化,一点一点攻克,为了能够将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洪家光甚至通过死记硬背啃书本问大佬的方法,将与此技术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学等知识内容硬生生精通。
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洪家光率领团队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发出一整套满足现在飞机叶片需要的金刚石滚轮的制作工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时的他才39岁,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与他一起领奖的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洪家光也凭借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英雄不问出处,哪怕是技工出身,只要自己肯努力,依旧能走向巅峰。像洪家光这样的人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我国才能打破一项又一项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真正的科技自主。
昵称为空
好,博士不用用技工,果然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