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代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但影片里对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表现非常到位,军衔、勋章,臂章,帽徽,都非常真实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图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非常到位
1970年代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但影片里对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表现非常到位,军衔、勋章,臂章,帽徽,都非常真实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影片一开始是德军在一处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召开军事会议,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介绍了战局,也就是这部影片的主线“劳费尔行动”的背景。这段背景介绍的台词,很多人都印象深刻:“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们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了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请坐吧,先生们!”
大家坐下之后,他接着说:“贝尔格莱德的丢失,俄国军队从北方向我们推进,在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们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现在我们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
图2: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里举行的军事会议,细节很到位,连笔记本上都有纳粹德国的帝国鹰图案
这两段话在翻译上有些瑕疵,德军只有在国内才设有军区,占领区是没有军区的,东南军区应该是东南方面军,死了也不是劳尔上将。劳尔上将应该是亚历山大·勒尔空军大将(也有翻译为一级上将),劳尔勒尔是音译上的差异,他指挥的部队是驻扎在塞尔维亚和希腊,下辖22个师的德军E集团军群。德军部队编制中没有军团。德语中的字母E,音标是[eː],发音很像英语的A,所以出现了翻译上的错误。当时德军确实有A集团军群,不过当时驻扎在波兰南部和斯洛伐克,并不在巴尔干地区,和剧情对不上,E集团军群从主官名字、驻扎地点和兵力规模就完全对上了。
至于这位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从他的三片矢车菊图案的领章和红色肩章看,这可是陆军元帅的军衔标志。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但应该就是当时担任东南方面军兼F集团军群司令的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元帅。魏克斯是1943年1月晋升元帅,纳粹德国的第十九位元帅——这位演员的相貌和魏克斯元帅十分相似,有点特型演员的味道,所以他的身份应该可以确定了。
图3:德国陆军元帅军衔标志
图4:对比一下剧中这位德国军官的领章,确定是陆军元帅
图5:左为魏克斯元帅,右为剧中的演员,是不是挺像的?
接着重点说说他的勋章,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历史上的魏克斯元帅确实也获得过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有两枚勋章,黑色十字形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金色圆盾形的是金质战伤勋章。
铁十字勋章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赘述了。战伤勋章是1939年9月1日(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日)设立,授予在作战和执行公务时负伤、致残的军人和公务员。战伤勋章外形为椭圆形,图案是橡叶圈花纹内M16铜盔与交叉的佩剑。战伤勋章分为黑色、银质和金质三种,一次重伤或两次轻伤,可获得黑色战伤勋章,获得黑色战伤勋章之后再受伤两次或因伤致截肢或失明,可获得银质战伤勋章。受伤达到五次或以上,或因伤重度伤残,可获得金质战伤勋章。 魏克斯元帅佩戴着金质战伤勋章,说明他的元帅军衔,确实是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搏杀而来的。
图6:这位元帅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佩戴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金质战伤勋章
图7:三种版本的战伤勋章,从左到右依次是黑色、银质和金质
接着出场的是剧中的大反派,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和他的副手党卫军上尉比绍夫。准确说党卫军是没有上校和上尉的,党卫军的军衔和国防军完全不同,标志和叫法都不一样,自成体系,冯·迪特里希的军衔是党卫军旗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上校。军衔标志是两侧领章都是一片像树叶。党卫军只有旗队长以上,才会是两侧领章都是军衔标志,旗队长以下,都是右侧领章是两道S状闪电(SS就是党卫军的字母缩写),只有左侧领章才是军衔标志。比绍夫的军衔是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中尉,所以他的领章右侧是两道SS闪电,左侧是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
图8: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请注意两人领章的军衔标志,冯·迪特里希的两侧领章都是像树叶,比绍夫右侧领章是两道S状闪电,左侧领章是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
电影里将比绍夫说成是党卫军上尉,是个BUG,可能是翻译上的错误,党卫军的军衔比较复杂,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搞混。党卫军里相当于国防军上尉的军衔是一级突击队中队长,领章上的军衔标志是两组共四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和剧中比绍夫领章上的军衔标志还是有差异的。
图9:相当于国防军上尉的党卫军一级突击队中队长,领章上的军衔标志是两组共四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和剧中比绍夫领章上的军衔标志还是有差异的
图10:这才是比绍夫的军衔标志,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中尉
当然,如果说旗队长,一级突击队中队长,确实太拗口,普通人也搞不清级别高低,所以称之为党卫军上校,党卫军上尉,更容易让观众理解,也是可以的。
虽然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都是党卫军,却都穿着国防军经典的M36田野灰野战军服,只是帽徽上是党卫军的骷髅头标志。在中国人看来骷髅头是很恐怖的图案,令人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但是在西方骷髅头有两种意义,一是带给对手死亡,有震慑敌人的意思。二是表示自己不惧死亡勇于献身的意思。所以在西方国家有很多部队都会用骷髅头来作为标志,这种传统甚至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还有不少西方军队采用骷髅头作为部队的标志。
图11:党卫军的骷髅头帽徽标志
两人军服的左臂靠近手腕处,还有一条黑色袖标,这是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表明两人不是一般的党卫军,而是帝国保安总局的军官。
纳粹德国的帝国保安总局,在二战期间是个令人谈虎色变极其恐怖残暴的存在。其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2年由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创立的党卫队保安处,是纳粹党最早的情报机关。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清除反对纳粹党的政敌。随着二战爆发,逐渐负责肃清占领区反对德国占领的抵抗组织。
1936年6月,纳粹德国对警察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整,由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兼任全国警察总监,全国警察分成穿着制服的普通警察(缩写:ORPO)和没有统一制服穿着便衣的安全警察(缩写:Sipo)两大类。普通警察包括保安警察、农村警察和地方警察,安全警察则分为刑事警察和政治警察——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
1938年,在安全警察的基础上成立了帝国中央安全总局(也翻译为保安总局,缩写:SD),盖世太保成为安全总局的第4处,而帝国保安处(国内)和帝国保安处(国外)则分别是第3处和第6处,刑事警察则是第5处。安全总局的局长就是原来保安处处长海德里希。
可见,帝国保安总局和党卫队的渊源非常深厚,所以党卫军(也就是武装党卫队)里负责情报和安全保卫的人员就自然九同时成为帝国保安总局第3处和第6处的人员。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就是这样,所以他们都佩戴着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
图12: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
图13:这张图可以比较清楚看到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佩戴的勋章,还请注意两人左臂上的SD袖标
冯·迪特里希佩戴的勋章,在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银质战伤勋章,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的是银色近战勋饰。
近战勋饰是1942年11月25日由希特勒亲自下令设立,授予多次参与近距离作战(通俗说就是肉搏战)的所有人员,近战勋饰大多数由优质锌材质整体熔铸(少量铝材质),还有一种高品质铜锌合金镀金的特殊版本,勋饰长约95毫米,高约25毫米。勋饰中心部分顶部是第三帝国的国徽鹰饰紧抓住万字饰,主体是一个交叉的刺刀和手榴弹图案,背景镂空。两侧和底部各有2片相对排列的橡树叶片装饰。左右橡叶饰框外侧由2枚对角排列带钩装饰,并有2枚橡树坚果点缀装饰。向外延伸各由4片完整橡树叶片菱形叠压排列组成翼型装饰,
近战勋饰分为铜质、银质和金质三个级别,铜质授予参与超过15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银质授予参与超过3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金质授予参与超过5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
这种近战勋饰含金量很高,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先后有1700万人参战,铜质勋饰办法了36400枚,银质勋饰办法了9500枚,最高级别的金质勋饰只办法了403枚,能得到金质近战勋饰的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都被誉为“来自地狱的勇士”,是真正的“兵王”。
图14:近战勋饰分为铜质、银质和金质三个级别
冯·迪特里希能够获得银质近战勋饰,说明他参加过30天的近距离战斗,很可能参加过1943年或者1944年东线与苏军的恶战,银质战伤勋章和银质近战勋饰,表明他是一位在战场经历过殊死战斗的真正军人。
最后,冯·迪特里希左臂鹰徽上方还有一枚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这是为了纪念参加过1940年4月纳尔维克战役的人员而于1940年9月颁发,是纳粹德国颁发的第一枚战役纪念章。纪念章为长盾形,上部是一只雄鹰,双脚站立在一个纳粹花环上,中间有德语“纳尔维克”字样,主体由雪绒花、铁锚和螺旋桨构成X形状,代表这次战役参战的部队包括陆军的山地兵和海军、空军伞兵,还有“1940”则是表示战役发生的年份。
纪念臂章分为一金两银三种版本,金色是海军版,授予参战的海军人员,陆军版和空军版都是银色的,区别就在于陆军版衬布为绿灰色,空军版衬布为灰色。
图15:冯·迪特里希左臂鹰徽上方还有一枚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
图16: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的三种版本,从左到右依次是陆军版、海军版和空军版
为什么海军是金色版?因为在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海军打得最为惨烈,进行了两场激烈的海战,总共有10艘驱逐舰被英军击沉,幸存的两千多德国水兵被迫弃舰上岸,利用缴获挪威军队的武器,组成一个“水兵陆战部队”,加入到德军第3山地师的战斗序列,参加了陆上作战。
冯·迪特里希能得到这枚纪念臂章,显然他是参加过纳尔维克战役的。当然,他不会是海军,也不会是空军的伞兵,只能是作为陆军参战。看来冯·迪特里希和挪威颇有渊源,影片开头的军事会议上,提到冯·迪特里希时,就有人说他正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魏克斯元帅马上说:“上校冯·迪特里希上校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最后来说说比绍夫的勋章,他在第二颗纽扣处佩有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黑色战伤勋章和金质德国国家体能奖章。
图17:这张比较清楚看清比绍夫佩戴的勋章
黑色战伤勋章级别要比冯·迪特里希的银质战伤勋章要低一个级别,说明他负过一次重伤或者两次轻伤,好歹也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并不是只会在后方看家护院,忙着抓人的鹰犬。
国家体能奖章也叫国家体育奖章,并不是战功荣誉勋章,而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这是1913年德国国家体能训练委员会所设立。最初只有金质和铜质两种级别,后来增加了银质奖章,1942年还增设了战伤版。铜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18岁到32岁男女公民,银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32岁到40岁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铜质奖章8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金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40岁以上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银质奖章7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战伤版则是授予负伤之后还能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军人。
图18:德国国家体能奖章分三种级别,从左到右依次是:金质、银质和铜质
比绍夫获得金质体能奖章,说明他年纪已经是在40岁以上,不过这位演员看上去很年轻,没有40岁以上的中年大叔,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体能非常好,能够通过五项体能测试。所以尽管不是战功勋章,但比绍夫还是很得意地佩戴在胸前。
相比冯·迪特里希,比绍夫确实要差了一大截,所以他来萨拉热窝一年多,对瓦尔特的抵抗组织毫无办法,但冯·迪特里希一来,就立即让瓦尔特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那个德军将领的领章是两片矢车菊,肩章两颗星,是上将军衔。
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音乐响起)
真实性有欠缺。比如说皮劳特第1次出场,在火车站的时候,他的那个制服就有问题。帽徽就有问题。
电影是的人明明是上将。
看过高清版,电影里瓦尔特的西装版型在今天也很好。
l
金、银、铜近战勋章的计算战斗时间很严格也很严谨。不要以为呆在战场上就会自动获得!例如要发生刺刀见红的战斗才算!或者敌我双方战斗距离可以看到对方眼睛!!!而且还要有见证人或者严格的战斗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敌我双方部队番号等等)。所以近战勋章的获得难度比骑士十字勋章还要含金量高!
这军服,勋章帅呆了[点赞][点赞]
元首的设计
把一大段话翻译出来的德文翻译,会分不清德文的E和英文的A?[doge][doge]
电影里的明明是上将。
剛開始時將軍主持的會議,還有些低級別官員,這個就有點莫名其妙了,什麼時候將軍也要和低級別官員一起討論?
复杂但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