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就是金钱。
可是有人说:我没发现什么需求。
有的,这世界上,最显而易见的、最明确的需求就是:你的缺陷。
第一,你的缺陷是你的风格
缺点是未被标准化的独特性。
李诞曾和大张伟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缺点,也可能是放错位置的优点。
一个有明显缺点的人,就会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童年贫困,他清冷的孤独感成就了“阴郁美学”,,成为颠覆欧洲时尚界的标志性风格。
喜剧明星贾玲,早期因为圆滚滚的身材,喜庆又亲切,“胖”成为了她标志性的喜剧符号,不仅出现在小品作品中,也提升了她个人的“辨识度”,后来试水电影行业,2部高票房电影,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歌手周深,因为青春期没有变声,曾被很多人嘲笑“不男不女”,但是他空灵的声线,使他成为OST(影视原声)王牌,一曲《大鱼》播放量破百亿。
理想主义企业家罗永浩,个性直接、敢言,从不客套,他因“理想主义杠精”的人设斩获大批“铁粉”,后又因负债太多,声名远扬,结果他再次利用负债的点,进军直播行业,网友玩梗““真还传”。
还有很多普通人,就是因为积极利用了自己的“缺陷”,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高潮。
比如,励志博主李菜菜,从小左耳失聪,双腿因骨髓炎丧失行走能力,原生家庭也很糟糕,身无分文的她靠自己的努力赚钱,给自己做手术,她一直在记录自己“身残志坚”的日常生活,现在已经买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房子。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缺陷是什么,可以多听听不同的脱口秀演员都在讲什么。
唐香玉的人设是“大龄未婚女青年常年被逼婚”,鸟鸟的人设是“社恐淡人”,李雪琴的人设是“北大退学的躺平丧女”、黑灯的标签就是“看不见”、王建国的人设就是“稀烂谐音梗”、赵晓卉的人设是“车间打工人”……
喜恶同因,你的缺陷就是你的优势。
因为某个点太“差”了,所以也变得“格外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大脑更容易记住特殊事物,缺点恰恰是天然的差异化标签。
第二,克服缺陷等于做成一个项目
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缺陷”的?
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用你的方式形成文字、SOP、视频、图片、作品等等。
这就是属于你的一个成功的项目。
日本主妇麻衣,是个“扔东西的变态”,她是一个知名的博主,她的日常就是“扔东西”,房间里几乎“空无一物”。
其实麻衣小的时候,房间总是乱糟糟的,用她的话说就是“废弃物的墓地”。
她把自己从“乱糟糟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扔东西的变态”的这段经历画成了绘本,到目前为止出版了5次,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我有个女性朋友,她个子比较矮,从小到大都因为“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而苦恼,因为绝大部分衣服都是以高个子模特为标准设计的。
工作的那几年,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逛街,研究穿搭,现在她专门给“小个子的人”当买手、当搭配师,甚至做手机摄影指导,她说,美不受限于胖瘦,也不应该受限于高矮。
还有个朋友,经历过比较“严重”的分手打击,但是从“分手”中获得了力量,直接逆袭了,于是她搭建了自己的“失恋者逆袭联盟”,帮助那些走不出失恋阴影的人,过上“积极正面”的人生。
你有哪些缺陷?你经历过哪些困难?你有什么短板?
你都为此做出过哪些努力?得到过什么成果?获得过哪些夸赞表扬?
普通人更容易相信跟他们一样从低谷走出来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差”,就能马上引起那些“跟你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