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市场继续陷入财务造假的泥潭,几乎每个季度都有类似的丑闻曝光,让投资者的信任再次受到打击。最近,智云股份成为了新的“焦点”,因其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被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并改名为ST智云。简单来说,公司通过子公司九天中创与三家供应商“合作”,虚增了5973万元的营收和2411万元的净利润。也就是说,公司报表上看着好得不行,但实际上是用虚构的数字“画大饼”。更严重的是,智云股份因此遭到证监会罚款400万元,这也让许多人不禁想问:这些财务造假被揭露后的处罚,真能有效遏制这些肆无忌惮的公司吗?
智云股份的造假事件虽然令人震惊,但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A股市场就像是一个“财务造假大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撒谎大军”。天瑞仪器就因类似的财务问题被实施ST警示,股价暴跌13%。即便证监会已经加大了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2024年上半年查处了192件财务造假案件,罚款金额高达47亿元,同比增加了大约一倍。但现实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这背后的原因可不简单。
有人分析,现行的处罚力度可能依然不够,违规的成本过低。罚款400万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有些公司甚至可以通过财务造假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如此看来,这样的处罚无异于“打蚊子”——打不到关键部位,也没有威慑力。更何况,造假行为往往发生在公司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下,一旦被揭露,公司的市值下跌,股东们也许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相比起从中得到的好处,损失显得微不足道。
再来看证监会的态度,虽说新任主席提出了“让财务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的豪言壮语,显得气吞万里如破竹,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有些公司最终被严惩,但市场上依然充满了“财务造假者”的身影,似乎并没有因此收敛。为何如此?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特别是那些中小投资者。按照现行制度,很多投资者在公司财务造假后无法得到充分赔偿,许多股民只能在股价下跌时捶胸顿足,却无法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获得赔偿。这种情形让投资者感到愤怒,也让他们对股市的信任渐渐消失。
从政策层面看,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如何有效打击和遏制财务造假,还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和更强有力的执行。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让那些想“冒险”的公司付出沉重代价。比如,能够在法律上对造假行为的责任做出明确、严苛的界定,并提高财务造假的刑事处罚力度,让“赚小便宜,赔大吃亏”的行为不再成为常态。其次,监管机构还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赔偿机制,确保违法行为的受害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能够获得应有的赔偿,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造假的蔓延。
如今的A股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早已受到多起财务造假事件的重创。监管层已经加大了惩治力度,但市场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们既要看到监管机构的努力,也要明白,真正的改变,不能仅仅依赖于“严打”这种行政手段。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法律监管,严格执行、公开透明,才能真正让那些敢于触碰红线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让投资者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中进行投资,市场的信任才有可能恢复。
而如今,随着智云股份、天瑞仪器等案例的曝光,更多的公司将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财务造假的代价越来越大,这个“冒险”到底值不值得?或许,只有当违规成本和惩罚制度更加严格、完善时,A股市场才会真正告别“财务造假”的老病态,迎来更健康、更透明的投资生态。
如果只罚4百万,不是造假多少罚多少,不宣布立即退市,还有N个智云造假出来
神经病,罚这点有什么用,散户也赔不到
都是大涨票
不知道害了多少的股民?
这种隔山打牛的方式只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400万罚得太重了,400元合理。
中国造假成本代价太低了,所以造假不怕查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都心知肚明吧。普通股民能咋滴。
东方,四环我都有票在里面,四环还好,东方悬,
怎么没有看到S T易事特,不应该查一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