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50万陆军的国家。
在二战前的欧洲,既非小国也不是弱国。
可在德国的闪电进攻下,不足一个月就败亡了。
波兰迅速溃败的背后,有自身军事实力较差、英法等国作壁上观等原因。
但与此同时,波兰走向绝路也与自己的所作所为脱不开关系。
亲德反苏,拒绝苏联援助,在欧洲四面树敌,20世纪30年代的波兰,实际上早已把自己玩死。
闪电战下的覆灭
1938年以来,在英、法的默许与无视下,德国轻松拿下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两大国家。
由此,德国战略态势大为改善,经济、军事潜力大为增强。
且希特勒逐渐摸清了英、法绥靖的态度,这让希特勒得以放下心来,全面铺开战争。
立陶宛、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要么被迫割让领土,要么受到胁迫加入轴心国同盟。
整个欧洲大陆,风声鹤唳,战火已经在全面爆发的边缘。
接下来,便到了欧洲战场打响的标志——闪击波兰。
波兰濒临波罗的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若占有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又可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也可拥有日后进击苏联的前哨基地。
因此早在1938年10月24日,希特勒就利用苏联与英、法的矛盾,主动地调整和改善对苏关系,与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属议定书》,完成了对东欧势力范围的划分。
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从北、西、南三面包围波兰。
遗憾的是,希特勒的计谋得逞了。
1939年4月,希特勒拟定了侵略波兰的“白色方案”。
该方案要求战争伊始就发动突然而猛烈的攻势,并速战速决。
基本内容是出其不意侵入波兰领土,以破坏波军的动员和集中。
一路由西里西亚,另一路由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土,同时实施向心突出,以击溃维斯瓦河和那累夫河以西的波军主力。
为实施计划,德军最高统帅部将军队编为南、北方两个集团军群。
准备用于对波作战的总兵力是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000架飞机。
6月23日,德国召开了国防会议,实行国家全部资源总动员。
接着,德国168名军官和一些武器从东普鲁士越过德波边境进入但泽。
大量德军借口庆祝战胜俄军25周年而开进东普鲁士,一些德军师团则声称要完成防御作业,进入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
坦克兵团和摩托化兵团则开往德国中部演习,以便最快速度侵入波兰。
1939年8月31日,德国160万大军悄然进入波兰边境的最后阵地。
当晚,希特勒在帝国国会发表演说,向波兰提出“和平建议”,并通过所有的广播电台向波兰播放。
与此同时,党卫队炮制了“格莱维茨电台事件”,制造出“波兰对德国进攻”的新闻。
9月1日,德军全面进入波兰。
此后短短二十多天,波兰军队被打的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
9月27日,华沙城破,波兰灭亡。
波兰的迅速覆灭,无疑与德波两国天壤之别的实力对比脱不开关系。
战争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总人数为150万。
陆军有39个步兵师,3个山地步兵旅,11个骑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剩余的全部为民兵队伍。
这还是明面上能动用的力量,波兰实际能走上战场的只有100万左右的陆军,以及4300门火炮、220辆轻型坦克和650辆超轻型坦克,这些兵力和装备在德国几乎清一色的机械化钢铁洪流面前,根本不够看。
同时,波兰经济比较落后,明显拖了军队的后腿。
比如,坦克、高射炮等重武器运力不足;虽有大量后备兵员,但因武器和技术兵器短缺,波军参谋总部实际上无法扩充陆海空三军。
客观而论,德波战争前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后者的劣势是一目了然的。
但实力上的差距,并不能承担波兰溃败的所有责任,战前波兰对外政策的失误,同样是将其自身推向深渊的助力。
与苏联交恶,轻信德国
波兰在战前犯下的第一个战略错误是,在苏德两国中间选择站队后者。
自长期坚持反苏亲德的外交路线,始终认为波兰的主要威胁来自东方,与苏联交恶。
哪怕在苏联主动提出援建波兰武装,防止德国发动战争的前提下,波兰政府依然不领情。
在德国对自己的政治胁迫步步强硬,以及在英、法、苏三国谈判之时,波兰政府不仅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力促三国谈判有好的结果以保证自身安全。
相反,却紧紧追随英、法,对苏政策僵硬。
在英、法政府提出苏军借境抗德的问题时,更是草率而顽固地加以拒绝。
随后,在德国侵略面前,波兰依旧追随英、法,幻想借助它们保全自己。
结果是自己很快就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而对待德国,波兰却是一副讨好轻信的姿态。
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间,波兰甚至插了一脚,从中分了一杯羹。
在德国跃跃欲试,接连吞并了奥地列和捷克斯洛伐克后,波兰政府依然在幻想,战火不会烧到自己头上。
彼时,德波边境线长达1700多英里,波兰已被三面包围,态势极为不利。
在希特勒公开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时,其侵波之心已昭然若揭。
但波兰当局却把国家的存亡寄托在英、法身上,一直没有认真进行战备。
直到1939年8月24日,大量德军在边境集中时,才开始局部动员。
8月29日,波兰政府本拟进行总动员,却又因为英、法的阻挠而推迟到8月30日下午才发布总动员会。
9月1日战争爆发,动员工作显然无法完成。
战争开始后,只有三分之二的陆军师勉强可以仓促应战,其余的师尚在动员和集中之中,仓促应战下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
而眼看着波兰领土寸寸沦丧,苏联也不再选择坐以待毙。
1939年9月17日,苏联向波兰驻苏联大使递交声明,称波兰政府与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两国缔结条约无效。
为防止战火烧到苏联境内,苏军大举侵入波兰。
至此,波兰被苏德两国分割占领。
波兰人的选择,终究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而对苏德两国的战略误判,还仅仅是波兰人陷入万劫不复的一个缩影。
除了与苏德交恶,波兰还四处树敌,对欧洲整体局势都出现了严重误判。
四面树敌,误判形势
1918年11月,经历了123年亡国生活的波兰终于得以复国。
复国之后的波兰生存的国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奥匈帝国瓦解,再也不会对波兰构成威胁。俄德两国都已成为衰落的巨人,至少暂时的10多年内不会对波兰构成威胁。
何况在波兰复国的过程中和复国后,欧洲的两个强国———英国和法国都成了波兰的盟国。
这让波兰一定程度上放下心来。
然而,独立之后的波兰又处于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关系中。
它是一战后的新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地位最脆弱的国家。
在波兰的6个邻国中,却至少有4个邻国与其关系恶劣,即德国、苏联、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
通过凡尔塞条约,波兰人得到了他们向德国要求的大部分土地,即波兹南尼亚、波美拉尼亚和一条通往波罗的海而把东普鲁士与德国分开的走廊。
德国人没有抱怨他们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或者北部的石勒苏益格,但他们却抱怨把他们的大片土地划给了波兰。
因为这些地区的争议,当1919年5月初协约国把这些条款交给德国代表团时,曾激起德国的极大愤怒,这也为德国后来的血腥报复埋下了伏笔。
与波兰西南部毗邻的国家,也是一战结束后欧洲所诞生的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按说波捷两国作为一战后欧洲新诞生的国家,又共同有受外族长期压迫的历史,两国更应该团结起来,防止历史重演。
波捷两国关系开始确实曾经友好过,但很快两国由于包括特青在内的几块小地方的争端而互相交恶。
两国都知道迟早强大起来的德国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对此捷克斯洛伐克的认识要比波兰更深刻一些。
捷克领导人贝奈斯想通过真诚地努力消除波捷两国之间的障碍,但几次均无功而返。
因为在波兰眼中,俄国是更危险的敌人,而捷克更偏向于俄国。
波兰与立陶宛,则是存在东部领土的纠葛,导致双方难以和平相处。
波兰与其另外两个邻国———拉托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一直保持得不错。
但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尽管苏联是三国的共同敌人,但一旦苏联对三者中任何一国造成威胁时,另外的两国都不大可能对其提供有效的援助,后来的事实便证明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波兰四周便只剩下英法两大老牌帝国。
然而,英国和法国对波兰都报有相同或不同的心态。
相同的地方是英法都把波兰作为防止俄国革命传播的隔离带、反布尔什维克的前沿阵地。
不同的地方是法国更希望波兰强大一些,从而形成对德国的遏制力量。
与法国相反,英国反对波兰强大,它更希望德国强大些,以便它在欧洲大陆玩弄势力均衡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当英法对苏联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退、关系逐渐好转时,波兰在两国的外交关系中也就不会那么重要了。
波兰自始至终都对英法抱有希望,殊不知在对方眼中,自己一直是牵制苏德的棋子,所以英法才会对德国侵略波兰作壁上观。
结语
短短二十多天整个国家便遭到覆灭,波兰人的惨痛命运,与其相对孱弱的实力脱不开关系。
但纵观二三十年代波兰的对外政策不难发现,亲德反苏、四面树敌,同样是波兰走向灭亡德重要助力。
站在这一角度,波兰人自己把自己玩死的说法不无道理。
参考资料
龚建伟.二战前波兰外交政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7
祝孔江.承受不起的责备——对二战前波兰命运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7,(0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