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会上,要知事明理。
正所谓,领悟前贤三两句,除却后患百千条。
根据一些常见的话,与时俱进地演化新的道理,并且成为人生的准则,那就百事无忧了。
有一句古训: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将其用到亲家关系上来,非常恰当。
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关系就顺了。
01
一不做:坦然相处。
一不做,就是“明人不做暗事”。
亲家,是四个父母,也是四个年纪偏大的人。各自成长经历不同,思维不同,很难做到融洽。
很多亲家,就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对方的言行举止。又碍于面子,当面不好说。
在暗处,就说给外人听,给一些亲戚听,然后请大家评评理。
也可能是有矛盾,就在背后做打击报复的事情。亲家,一不留神就是冤家。
经济方面,一旦有交集,这就矛盾更大了。有人借钱不还,是可能的。
背后嚼舌根,背地里使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凡种种,一旦发生了,就把关系破坏了。
聪明的人,不会在背后说什么,做什么,而是当面行动。
把自己的想法,做法,亮出来。也虚心接纳对方的批评指教,就算是把关系处烂了,仍旧会隐忍,不会背后使坏。
如果自己有错,那就大大方方认错,而不是藏着掖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02
二不休:帮人帮己。
上了年纪的人,不要总是休息。
闲着,人是会无聊的,久而久之,废掉了自己。
忙起来,并且忙得有温度,这就促进了亲家关系。
带娃不休,亲家都热情地帮助子孙。
儿女结婚生子之后,是请爷爷奶奶带娃,还是外外婆带娃?这还是有点为难的。
有的家庭,老人争着去带娃,有的家庭一个人都不愿意去带娃。
作为亲家,应该主动和对方商议,看谁去带娃最合适。
另外,带娃的人很来了,亲家是可以轮着来的。
四个老人都愿意带娃,都会出一点力,那就不累了。
比方说,娃在上学期间,爷爷奶奶管着;到了寒假暑假,就住外公外婆家。
比方说,爷爷奶奶要去旅游了,外公外婆就可以去接班。
在多子女家庭,互帮互助就更重要了。协调的关系,让子孙都安宁。
互助不休,亲家常常有举手之劳。
古人说:“亲家上门,一文不值。”
现在的人说:“亲家帮亲家,摘了豆角割稻子。”
我见过很多农村亲家,他们在农忙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一起下地干活,尽量赶季节。
在农闲的时候,大家一起做糍粑,避免了浪费。
大钱方面,大家都坚持原则,在小钱、出力方面,都很好讲话,一年四季,帮小忙,是随时可以的。这就亲如一家了。
我们总是相信,人心的肉做的,是可以温暖的。一次帮助,不见感动,一次次帮助,肯定会感激涕零,关系就亲了。
03
三不猴:以礼待人。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正。”
如何才能知书识礼呢?
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后人根据孔子的话,总结成“三不候”,还做成雕塑,挂件,警示自己。
三只猴子:一只捂住眼睛,一只捂住耳朵,一只捂住嘴。管好这三样,待人的礼节就体现了。
亲家总有一些机会,是在一起吃饭,聚会,互相随礼。这时候,就坚持“三不猴”,自己素质高,对方的印象好。
露出丑态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便于见人的事情。生活的失败,婚姻的不和睦,子孙变坏等,都身不由己地涌出来。
亲家知道之后,应该少看。反而过来,多看人的优点,发现一个家庭的正能量。
眼睛看到的,是一片阳光,人就会眉开眼笑,走到哪都被欢迎。
聚会时候的言:闭口是金,开口三思。
大家在一起,聊什么好呢?聪明的人,往往会少说话。、
只要大家不冷场,就够了。你少说,安静也是一种美。
非要开口说什么,一定要考虑好,而不是张口就来。选择一些无关痛痒,或者正能量的话题,给大家开心就行。
谈到正经事,你一定要让对方充分表达,你后说,多点赞。
如果发现自己说错了,马上就闭口。换一个话题,也是可以止损的。
乱七八糟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不管我们如何做,这乱糟糟的话,还是会有的。毕竟,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有灰尘的。
听到了,是传出去,牢记在心,还是忘了,不去传播。明显,后者好很多。
人的耳朵,听很多话,没有关系,关键在于选择。把耳朵当成一个筛子——是真的吗?有意义吗?很重要吗?要执行吗?
筛选之后的话,数量少了,能量反而更足了。
实在没有好听的话,就什么都忘记,耳根清净。
04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搞好亲家关系啊?
这关系好不好,和儿女的婚姻好不好,孙辈的日子安不安,是有直接联系的。
我们宁愿多几个朋友,至亲,也不宁愿多一个小人,外人,敌人。
把亲家感情,变得暖暖的,人性的光辉就亮堂堂的。
把亲家关系,处理妥妥的,儿女的日子,就和和美美的,到哪一方的大家庭,都很自由。
把亲家利益,看得淡淡的,各种纠结就少了,心怀就释然了。
一辈子,珍惜每一个有缘人,坚持做一个好心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