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的伤痛,会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现阶段,一谈到原生家庭,相信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家庭的温馨时刻,而是各种矛盾、问题、怨恨,以及冲突。
原生家庭,也就是子女跟父母住一起的家庭,本该是温馨美满的,可为什么无数子女都会痛恨原生家庭,甚至想逃离原生家庭呢?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
穷人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是个精神病院,里面住着暴躁无能的父亲,哭哭啼啼的母亲,自卑敏感的孩子,自私无德的老人,七嘴八舌指手画脚的亲戚。这样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件湿漉漉的棉袄,穿上冷,脱下也冷。
偏偏是如此冰冷,而又精神病的原生家庭,割裂了子女跟父母的亲缘关系。
02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原生家庭,都充满了争吵、矛盾,以及消极情绪?
最根本的原因,是“贫穷”。
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边,累死累活赚钱的父亲,必然是脾气暴躁的。对于看不顺眼的人与事儿,他都会大骂一顿,甚至动手打人。
比较弱势的母亲,由于有了孩子,不敢反抗,除了哭哭啼啼,还是哭哭啼啼。有些时候,还会把怨气,撒到孩子的身上“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不仅父母如此,就连老人也自私自利,各种挑刺、苛责,更加激化了矛盾。
在这般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原生家庭,必然是厌恶、反感,甚至痛恨的。
为了逃离原生家庭,他们就会拼了命去读书,争取考上大城市的大学。
看看山村里边的孩子就清楚了。
他们连命都不要,一股脑去读书,看似为了走出大山,实际上是为了逃离精神病一般的原生家庭。不逃,这辈子就毁了。
03
第二个问题:有幸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毕业后还会回到老家吗?
有且只有一个答案:不会。
对于走出大山的年轻人而言,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去到北上广深打拼。实在无法在北上广深混下去,也要到当地的省会城市扎根。
过年的时候,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选择回到老家,回到那个冰冷的原生家庭。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哪怕住出租屋,也只会留在城市,一个人过年。
老家,以及原生家庭,就是他们的根,为什么他们走出了大山,就不愿意再回去呢?
上文已经说过原因了。他们拼了命去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摆脱原生家庭。如今他们做到了,就不会再回去了。
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对着暴躁无能的父亲、哭哭啼啼的母亲、自私自利的老人、七嘴八舌的亲戚。
仅仅是过年时候的“脑残催婚” ,就让年轻人反感,那他们又怎么可能回去呢?
04
一个社会现实:逃离原生家庭的子女,正在抛弃父母。
只要我们经常看新闻,或者了解过农村的情况,就会知道“孤寡老人”的困境。
这些孤寡老人,并不是没有子女,有可能,他们还生了好几个子女。
曾经见到过一对老夫妻,生养了六个子女,可六个子女都离开了老家,分居在不同的城市,一年到头也有可能不回老家。
父母,毕竟养育了孩子十几二十年,为什么这些孩子不仅逃离原生家庭,还会抛弃父母呢?
一个很扎心的现实:原生家庭的不幸,基本上,都是父母造成的。那逃离原生家庭,就是在远离父母打造的牢笼,自然也是远离了父母。
相信屏幕前的你,会特别痛恨这些孩子,认为他们没有良心,忘记了父母的恩情。
其实,“孤寡老人”走到如今这个局面,未必全是子女的问题,他们的本身,也有责任。
上文已经说过,穷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精神病院。那精神病院的创造者,也就是暴躁无能的父亲和哭哭啼啼的母亲,终究要“自食恶果”。
05
写到最后
现阶段,为什么社会一直强调,要优化原生家庭的环境和教育?
因为绝大多数的亲子悲剧,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单纯指责父母/子女,毫无意义,因为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原生家庭的矛盾,并不是指责谁就有用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身为父母,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呢?
最重要的,是做到这3点。首先,夫妻和谐,不要争吵;其次,不要把怨气,都撒在孩子的身上;第三,少点道德绑架,多点体谅、宽容。
这3点,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困难了,基本没有多少家庭能够做到。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