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老师长回忆:渡江战役当天刮东南风急坏全军,下午竟突转北风

筱叭酱 2025-04-12 14:27:11

1949年2月,中央军委作出重要人事安排,委任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并指派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担任委员,共同组成渡江战役总前委。这个领导班子被赋予全面指挥即将展开的渡江战役的重要职责。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高强度指挥大规模作战,粟裕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复发,不得不前往济南短暂休养。直到3月28日,他才返回第三野战军的指挥岗位。

鉴于与李宗仁领导的南京政府正在进行和谈,且双方可能在4月15日达成协议,中央军委最初计划将渡江战役的启动时间从原定的4月15日延后至4月22日,相当于推迟了七天。

中央军委的电报送达第三野战军前委后,粟裕对4月22日的渡江计划提出了异议。他指出,4月下旬长江流域降雨量显著上升,沿岸河道开始大量排水,导致江阴段水位迅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依赖木制帆船渡江将面临极大挑战。

与中共进行谈判的是由李宗仁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然而负责江阴防线的国民党部队却是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指挥的。即便李宗仁方面与中共达成了停战协议,汤恩伯的军队是否会服从李宗仁的调遣?这一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经过慎重考虑,粟裕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建议,我军实施渡江战役的时机最好定在4月20日之前。如果超过这个时间点,长江流域将迎来雨季,届时水文条件复杂,会给大规模部队渡江行动带来诸多困难。

邓小平领导的总前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回复中央强调:推迟渡江会带来巨大挑战,除非确保和平,否则不应延迟。此外,解放军先渡江再寻求和平接管对我们更为有利。

经过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反复商议,最终在4月18日敲定了渡江作战的具体时间。中央军委决定,渡江战役将于4月20日晚上正式打响,并明确指示“先集中力量完成渡江任务,后续行动待渡江成功后再作安排”。

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被划分为三个主要作战集群:东线、中线和西线。东线部队由粟裕负责指挥,中线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谭震林,而西线部队则由刘伯承统率。

东集团军力主要由第八和第十兵团组成,总计包含8个军。此外,还有2个榴弹炮团、苏北军区的3个旅、海防部队以及一个坦克团。整体兵力规模达到了35万多人。

经过综合考量,总前委决定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在苏中、苏南地区长期作战的第20军和第23军调往东集团。这两支部队原本是新四军第一师的主力,与当地民众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当新四军的两个部队抵达扬州和泰州时,当地居民感到非常意外和高兴。三年前,新四军曾许诺会重返此地,如今他们真的兑现了承诺,这让人们感到十分欣慰。

许多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战士们的手说道:"终于等到你们回来了,就盼着你们跨过长江,让全国都获得解放!"

在长江沿岸居民的积极协助下,华东野战军迅速组织了超过8000艘木船和近2万名船员。同时,超过330万平民参与了粮食运输和道路修建工作。此外,还有16个民兵团和7700多名志愿工人协助野战军进行战斗。

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与老百姓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种紧密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赢得民心就能赢得天下"的道理,也证明了"人民就是国家根基"的真理。战士们与群众同甘共苦,互帮互助,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纽带。这种军民团结的力量,最终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4月20日晚,谭震林率领的中集团部队率先跨过长江,迅速占领了铜陵和繁昌等区域。相比之下,东集团的渡江行动则安排在次日晚间,即4月21日。

谭知耕,1917年出生在河南光山,在第三野战军23军69师担任师长一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还担任过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作为第23军的核心部队,69师在解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支部队不仅是第10兵团渡江战役的先锋力量,更在淮海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该师还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番号为第12师。在这场关键战役中,69师凭借出色战斗力,成功歼灭敌军超过两万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部队伤亡接近半数。这一战绩充分体现了69师在解放战争中的突出地位和顽强战斗力。

谭知耕跟随陶勇南征北战,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陕北,随后加入新四军,参与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及淮海等重大战役。作为陶勇麾下的核心将领,他历经无数次战斗,从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师长。他的军旅生涯充满了枪林弹雨的考验,每一步都是靠实力打出来的。

谭知耕在晚年回忆中提到,当时69师为了确保渡江战役的首战告捷,全体官兵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船只、船工、弹药以及炮兵部队都已部署到位,随时待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风向的变化却成了最大的障碍,给原本周密的计划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日午后,谭知耕逐一巡查了突击队、二梯队、炮兵阵地、指挥所以及通信系统,确认所有环节运转正常。然而,师部气象观测员向他报告,当前风向为东南风。

69师原定利用水流方向,从西北往东南行进,准备在天生港、王坍港和利港这几个下游位置靠岸,随后向丹阳方向推进。

眼下正值春季中期,长江两岸普遍吹着东南风,这种风向在此时很常见。相比之下,北风通常只在冬季出现。由于东南风的影响,船只的航行变得异常困难,帆船只能在原地徘徊,无法前进。即使拥有庞大的军队,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4月21日下午,23军军长陶勇,同时也是69师的前任领导,拨通了师部的电话,目的是检查渡江的准备工作。谭知耕在电话中向陶勇反映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就等时间一到就可以出发了。但问题是,最近总是刮东南风,这对我们使用帆船渡江非常不利。”

对于装备了发动机的机帆船或由内燃机驱动的现代登陆舰来说,风向根本不是问题。然而,69师所征集的船只全是木制帆船,它们的航行完全依赖风力。因此,能否成功渡江,关键取决于天气是否配合。

第69师接到兵团和军部的指令,原计划在晚上7点半开始渡江行动。现在离预定的渡江作战时间只剩几个小时了!

陶勇对此也无能为力,毕竟他无法掌控自然规律。面对下属的牢骚,他只能耐心安抚:“别太焦虑,风向说不定会转变的。”

谭知耕挂了电话,心里七上八下。他走出指挥部,抬头望天,云层忽明忽暗。他琢磨着,这天气能不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下午四点钟,气象台的风向标有了变化。原本的东南风逐渐减弱,最后完全停了。没过多久,风向突然转变,吹起了这个季节很少见的北风。

在69师的阵地上,无论是军官、士兵还是船工,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几位年长的老船工感叹道:“这真是少见!”他们对谭知耕说:“当年诸葛亮靠东风打败了曹操,现在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北风,解放军一定能赢,蒋介石肯定要输!”

谭知耕兴奋地表示:"这股北风象征着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翻蒋介石政权,实现全国解放,这正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07团作为69师的渡江先头部队,在团长杨绍良的指挥下,于晚间7点30分准时行动。1营和3营的战士们迅速升起船帆,操控木船向对岸进发。借助有利的风势和水流,整个船队仅耗时20分钟便成功抵达对岸,并在王坍港两侧安全登陆。

我军迅速出击,北岸炮声刚响,1营便已突入国民党21军293师的防御工事。此时,敌军仍在饮酒打牌,毫无防备。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国民党在长江防线的部署存在严重漏洞。安徽西线已经开战,而东线的江苏区域竟然毫无戒备,这种疏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显然,国民党江防部队在防御准备上根本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导致防线出现了如此明显的破绽。这种疏忽不仅暴露了他们的懈怠,也直接影响了整个防线的有效性。

敌人此时才反应过来,急忙开火,但已经来不及了。晚上9点,207团顶着敌人的炮火成功上岸,并向谭知耕报告了“登陆成功”的消息。

谭知耕带领着剩下的9000多名战士开始行动,到了深夜11点,69师的1.2万多人成功过了江。整个过程敌人没怎么抵抗,整个师只有50多人受伤或牺牲。

在登陆行动中,唯有2营5连1排搭乘的71号船遭遇了敌军的顽强抵抗。当船只接近岸边时,敌方火力密集袭来,导致我方20多名战士伤亡。然而,随着我军迅速突入敌方碉堡,战斗随即告一段落。最终,敌方整整一个连的兵力选择投降,结束了这场短暂的激烈交火。

在另一边,解放军23军67师顺利从乌泥港渡过长江。驻守对岸的国民党54军8师几乎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很快便全线崩溃。

国民党在长江防线部署的所谓70万军队,实际上战斗力非常有限。这支部队多数是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击溃后,通过强制征兵重新组建的。这些士兵不仅缺乏实战经验,而且对国民党政权怀有强烈不满情绪,士气低落。这种内部矛盾和薄弱的军事力量,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在长江防线的防御能力。

国民党在江防的各级指挥官,从军长到团长,心里都明白国民党政权已经撑不了多久了。他们觉得这就像秋天的蚂蚱,再怎么折腾也活不长。所以,他们根本不想为蒋介石和李宗仁拼命,反而都在琢磨怎么保住自己的部队和实力。

汤恩伯万万没料到,他精心构筑的长江东段防御体系竟在短短一夜之间彻底崩溃。解放军几乎未遭任何重大损失便顺利突破了长江天险。

4月22日清晨,解放军渡江部队已突破十万之众,并持续向纵深推进。与此同时,长江以南的国民党军队陷入混乱,指挥体系彻底崩溃。南岸各城镇的守军既无法掌握解放军的进攻态势,也不清楚友军的布防位置,整个防御体系已陷入瘫痪状态。

4月24日,69师某部占领金坛后,发现此地驻守的是国民党28军。他们灵机一动,换上缴获的敌军制服,假扮成溃逃的国军,成功骗开城门,顺利攻入溧阳。这一招出其不意,直接切断了南京守军向东撤退的通道。

4月26日,一支从南京仓促撤退的敌军部队抵达溧阳,不料遭到69师的埋伏并被彻底击溃。截至5月3日,随着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69师累计消灭敌军1.1万人,俘虏敌兵超过1万,并缴获了200余辆汽车。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敌军士气逐渐瓦解,部分部队甚至成建制地投降。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第三野战军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就消灭了近14万敌军,成功解放了南京和杭州,并迅速向上海推进。

即便1949年4月21日那天没有北风,解放军依然能够顺利渡过长江,完成全国解放的任务。然而,谭知耕将军提到的“风向突然改变”这一细节,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虽然风向的变化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它却让这段历史更加引人入胜,仿佛命运之手在关键时刻轻轻一推,助力了这场伟大的胜利。

0 阅读:4
筱叭酱

筱叭酱

筱叭酱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