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视频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遇到了“蜉蝣集体爆发”的现象。视频显示,密密麻麻的虫子在半空中飞行。评论区有网友表示:“应该是‘飞蚂蚁’,这么密集地出现是要下雨的前奏”。
...
19日上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这些虫子并非“飞蚂蚁”,而是蜉蝣,“飞蚂蚁”一般指白蚁,与蜉蝣是不同的物种。蜉蝣幼虫时期生活在水里,繁殖期会飞离水面、进行交配和繁殖,这种现象是其正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蜉蝣的生命短暂,其羽化也只是为了繁殖,因此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就一两天。”上述工作人员介绍,“蜉蝣集体爆发”的现象在其他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但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地区,河流等水面较多,水体温度也比较高,适宜蜉蝣生存,因此这种现象在西双版纳并不反常。
该工作人员还称,这种现象与降雨也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绝对,因为蜉蝣幼虫的生存环境需要水,降雨前的湿润天气比较适合蜉蝣繁殖,它们可能会在降雨前飞出水面进行繁殖。
据报道,2022年9月,湖南沅江多地也出现了“蜉蝣集体爆发”现象,当时沅江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曾科普:繁殖期的蜉蝣(成虫)会到处乱飞,数量看起来非常多,对人类几乎没什么影响,对农作物也没有破坏,因为这些蜉蝣成虫的进食器官已退化,不会再啃食任何东西,它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繁殖交配等,一般存活期为一天。
蜉蝣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它们对水体富营养化、酸化、有害藻华和杀虫剂等水体污染高度敏感,因此,若水体受到任何污染,它们就不会出现,蜉蝣的存在也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蜉蝣成虫不吃农作物,而蜉蝣幼虫、成虫等都是鱼类、蛙类的食物来源,蜉蝣大量出现,标志着周围的水质很好。
蜉蝣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简称蜉。全世界已知2300多种蜉蝣,中国已知300多种蜉蝣。因其成虫波浪式飞行似浮游状而得名。
蜉蝣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受温度、水体的地质、水质和水流速度等影响较大。蜉蝣幼虫的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有些游泳和附着在水草上,有些爬行在水底淤泥中,它们以腐屑、小型藻类、原生动物、腐烂的水草为食,有些种类是肉食性的,以小型昆虫幼虫为食。蜉蝣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1—2天,长的约一周,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