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年,吴王李恪被赐死,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弄权,陷害良善,如果祖宗有灵,必让长孙无忌一族覆灭!”话音一落便自缢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李恪是李世民三子,他是李世民诸子身份最为耀眼的一位,其母杨妃是杨广的女儿。
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缢死江东,长安的大丞相李渊得知后废帝自立,当时杨妃被李渊赐给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之后杨妃生下李恪和蜀王李愔。
626年八月,李世民继位,8岁的李恪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晋封汉王,10岁时,李恪授为益州大都督,因考虑到李恪年小,李世民便让他只是遥领官职而不去赴任。
当时皇帝的儿子拜见叔叔,按照规定叔叔要向皇侄子答拜,可是中书舍人高季辅见到李世民的弟弟们向皇子李恪等人拜答时,觉得这不合礼仪。
为此,高季辅上书李世民说:“陛下的仁义比古人还高,但臣看见皇子拜见叔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
于是,李世民便下诏弟弟们不必回拜李恪等人的拜见。随着李恪的长大,李世民越来越让他很像自己,李恪因而获宠。
后来李恪任齐州都督,离开后,不舍得让他离开的李世民对大臣说:“我常常多想与儿子们相处,但家与国的事情义理,实际大不相同……”
636年,李世民不顾群臣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的爵位全部世袭。
李恪因此被改封吴王,改为安州都督,然而李恪外出狩猎时,骑着马踩坏庄稼,遭到御史的参奏,李世民却偏袒李恪,想处死吴王府的长史权万纪。
御史柳范却说:“房玄龄辅佐陛下,都尚不能够阻止陛下狩猎,陛下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呢?”李世民勃然大怒,最后还是免去了李恪的安州都督、并削去食邑三百户。
第二年,李恪再次被李世民命为安州都督。
在李恪出发齐州时,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学习河间王刘德和东平王的美德。我本想送你一些珍贵的物品,但又怕滋长你的骄傲奢侈,所以告诉你这些话,是我作为父亲的教诲。”
643年四月,短短一个月内就发生了三件让李世民头疼的事。
他的五子齐王李佑谋反被赐死,太子李承乾谋反废为庶人,嫡次子魏王李泰向他许诺杀子传弟,被褚遂良揭穿后贬为郡王,
随后,李世民为了同时保住李承乾和李泰的命,遂立嫡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但李世民很快就后悔了,他觉得李治的性格懦弱,不适合当太子,欲废了他改立吴王李恪,
便私下找来长孙无忌商讨,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李世民就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回答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之位这么重要,怎么能可以随便改变?请陛下深思熟虑。”李世民这才作罢。
十二月,李世民召李恪进宫,告诫说:“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却不服气,私下图谋,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杀了。你做为臣子,一定不能忘了以此为诫。”
奈何此事被长孙无忌知道,深为记恨李恪。
649年五月,李世民去世,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辅政。
当时,李恪是李治最年长的兄长,李恪不仅官拜三公,还被授予梁州都督、都督五个州的安州刺史,长孙无忌就很担忧朝中的地位被李恪影响。
653年二月,高阳公主夫妇密谋废李治立荆王李元景,结果事情败露,李治命长孙无忌审理。
然而房遗爱为了不死,顺着长孙无忌的意思诬告李恪也参与其中,李治想赦免李恪,哭着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朕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以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王、汉昭帝诛杀刘旦为例劝说,于是李治将高阳公主夫妇等人赐死,李恪也被赐死,因此有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李恪死后,四个儿子和弟弟李愔被流放,江夏王李道宗、凉国公契苾何力也被长孙无忌诬陷流放。李恪死后六年,长孙无忌被武则天诬告谋反自尽,其家人全部流放岭南。
说到李恪,或许很多人为他不是太子感到可惜,但是仔细想想李恪的身份是庶子,而李治则是嫡子,所以不会有大臣同意李世民立李恪。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杨妃的原因,李恪不可能被立为太子……
老高
长孙无忌害死了那么多人,此人专权,不过也遭到了武则天的报应,满门灭族
想想就好
长孙无忌确实该死
秋少
李二自己开了个好头,没有李二的默许长孙无忌有几个胆子敢弄死李二的儿子?为什么要扶持李泰与太子抗衡,还不是因为父老子壮。自己皇位又来路不正。最后李治为什么能做太子,就因为李治太小。对皇位没有威胁。
文德教命
长孙搞基
天涯清风
李恪有前朝血脉,就不可能承继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