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讯(记者贾淘文)近期,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吸引众多消费者关注,也为黄金消费市场带来一波销售热潮。在黄金消费热情持续升高的背后,关于黄金消费的投诉也逐渐增多。近期,央视新闻报道,多个网络平台销售的“999足金”产品,存在以假充真、掺杂掺假的情况。不少消费者被直播中给出的超高“性价比”所吸引,直到收货时才发现买到了假冒黄金产品,而商家提供的所谓权威检测鉴定“证书”竟然是仿冒的。
一位消费者讲述了购买假黄金的经历:“当时,看好了是‘999足金’才买的。下单价格500元/克,相当优惠,同时还有400多元优惠券。商家承诺产品自带的‘证书’上有一个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查询相关产品信息,我拿回来之后扫描二维码发现竟然查无此证。询问商家,产品是真的还是假的,商家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让我选择退货退款,估计商家以为没人回去再查这个二维码。”
网购黄金应谨慎
日前,记者登录多个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发现,销售黄金相关产品的直播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主播是采取产地代购的方式,在珠宝城充当消费者的买手,赚取相应比例的代购费;有些主播则是在直播中“坐店”销售,所销售的黄金饰品在主播的介绍中不断上架,期间主播还会不定时送出打折、优惠券、满减等福利,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并下单。为了证明所售黄金及珠宝首饰的纯度与等级,大多数主播都会承诺产品随单赠送检测鉴定证书,接受消费者到货复检,并承诺假一赔十。
记者发现,一些比较知名的珠宝首饰品牌和大型网络电商运营团队销售的黄金产品,实体店铺和网店的价格差距并不大,优惠的力度仅限于平台优惠券与商家的满减福利。而有些直播中销售的黄金产品价格却极具“性价比”,甚至一些主播打着“老板交朋友”“品牌周年庆典”“资金回笼”等噱头,对所售的黄金饰品进行“清仓大减价”。面对如此强大的优惠力度,不少消费者被直播中给出的超低价格所吸引,尤其在“证书”权威保障和主播口头承诺的“双重保险”下,对于黄金品质深信不疑,纷纷下单订购。
长久以来,普通消费者对于黄金成色的鉴定方式,还停留在“真金不怕火炼”的层面,鉴别黄金真伪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克重、大小、熔点等方面,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黄金造假的手段在不断升级,甚至专业的无损检测都难以辨别真假足金。
此前,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长寿路派出所通报了一则警情,消费者李女士春节前在网络二手平台购买了一只价值28000多元的“金手镯”,交易时该产品的证书、发票齐全。李女士特地用火枪当场将这件“金手镯”烧红,发现并没有发生变色,核对重量也与发票一致。同时,卖家为了增加商品的可信度,还为李女士“特别”配备了某知名黄金品牌的购物袋及发票。最终,在进行复检时发现,所谓的“金手镯”剪开后里面的成分竟然是银。本案中,李女士所购买的这款手镯,总克重45.11克,含金量是10克,含银量是35克。一般的检测手法根本辨别不出来,只有国家相关的鉴定机构才能辨别真假。
一位多年从事黄金珠宝销售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说,贵金属销售的价格都是以当日的国际金价作为参考依据,黄金、白银的价格与宝玉石相比更加透明和直观。而黄金饰品的溢价空间主要体现在工费的方面,一些知名的珠宝品牌和卖场开展的优惠活动,基本是在工费减免、以旧换新、免折旧费这些方面为消费者做出让利。单纯在黄金克价上给出大力度优惠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也不符合市场规律。消费者如果发现“黄金克价打折”的促销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宁可不占这个便宜,也不要因小失大造成经济损失。
“证书”也有“真假美猴王”
有业内人士指出,贵金属造假一直是行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污点”,而且从古至今造假的技术一直存在,且不断升级,不仅价格高昂的黄金产品存在造假,就连价格相对低廉的白银产品也有假冒产品出现。一方面,贵金属产品体积小、价格高,造假者会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不法收入,说白了就是“来钱快”;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于鉴别贵金属的专业能力极度匮乏,通过火烧、牙咬、摩擦等方式根本不能直观分辨出黄金的成色。在“占便宜”和“捡大漏”的心理促使下,不少消费者听到超低价格后,就已经产生了消费的冲动。一些所谓“证书”上标注的“国字头”的检测机构名称,也会让消费者深信不疑,完全放松警惕,进行大额消费。
据介绍,鉴定证书是证明黄金珠宝品质最直观、最简单的证明,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但并不是任何一家机构出具的“证书”都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随着,数码印刷设备的普及,制作假证书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过此类事件,某些地区的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宝玉石证书成本只有2元钱,甚至可以根据送检人的要求对证书的内容进行私人订制,一些高仿的“证书”甚至可以提供二维码扫描和网站查询服务。
“我们在进行免费检测公益活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消费者戴了十几年的珠宝首饰竟然是假货,而消费者本人竟茫然不知,还有些消费者送检的首饰与对应‘证书’上标注的克重和照片都对不上,明显就是批量生产的假证。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证书’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只有真正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贵金属和宝玉石检测鉴定证书才具有权威性。此外,线上购买贵重珠宝首饰应在收货之后,及时到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确认其品质的真实性,这是避免遭遇消费欺诈的最好防范措施。”
“不贪”就是最好的防范
“免费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在我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发现,很多消费欺诈产生的原因,都是消费者盲目追求低价格与高收益的心理被不法商家所利用。例如,通过超低租金开展租赁诈骗、许诺高额收益而隐藏潜在金融风险、以高工资待遇获取高额中介费、免费领鸡蛋的背后是花费万元购买的压片糖果……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诚然,普通百姓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方式无可厚非,但是面对一些超低价格和超大收益的产品时,更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产品的真实性与潜在的消费风险。”北京柏舟律师事务所孙发耀律师表示,贵金属产品与普通生活快消品不同,很多消费者不能够直观地判断其品质的真伪。因此,在线上购买名贵、大额的黄金珠宝时一定要谨慎。应选择正规的机构或知名品牌,不要轻信一些不知名的网络直播间给出的超低价格。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保留充足的交易凭证,一旦发现遭遇消费欺诈能拿出实际的证据。消费者在个人二手平台购买黄金产品,不要相信买家给出的“证书”、发票、包装袋等用于证明产品真实性的佐证,可以与卖家相约到检测鉴定机构、典当行、品牌专柜进行现场交易,确定产品的真实品质后再选择付款。如果买家支支吾吾,拒不接受现场交易和复检,那么消费者就应及时、果断地停止交易,从而避免损失。
同时,孙发耀律师特别提醒在网络从事销售假黄金产品的不法商家,应及时停止这种不法行为。因为,黄金的价格昂贵,销售一件小小的黄金饰品所产生的不法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数额较大”的量刑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3000元至10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相应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孙发耀律师表示,从事伪造“证书”、发票的不法从业者,也难逃法律的制裁。他介绍:“如果是正规机构进行虚假鉴定,可属行政违法范畴,因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因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与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但如果在明知商户利用其开具的虚假鉴定证明欺诈消费者牟利还积极参与其中的,则涉嫌诈骗犯罪。如果是单位、个人在未得到有检测资质相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授权的情况下非法伪造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印章,其行为已构成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根据情节也将面临不同的刑罚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