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最近有点烦。
原本指望印度工厂能顶上,结果良率低的惊人,成品不是缝隙大到能跑马,就是边边角角粗糙的像劣质山寨机。
信息来源:《iPhone 16已至,“果链”却要变天了》,界面新闻,2024年9月12日。
这次,他挑了比亚迪和立讯精密这些中国公司作为新伙伴,希望能扭转局面。
信息来源:《将生产转向印度不顺利,苹果将部分产能转回中国》,台海网,2024年7月24日。
库克的“折返跑”,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
为何苹果难以割舍中国制造?不可否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数据显示,苹果公司187家主要供应商中,有157家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占比高达84%。
这些工厂高度集中,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物流效率极高,几乎不受边境和关税的影响。
而且,中国工人吃苦耐劳,文化素质较高,政府也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为苹果提供了优越的营商环境。
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建水平和营商环境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苹果供应商在印度,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政策法规、土地所有权问题,还要忍受落后的物流体系和不完善的工业配套设施。
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实力也很强。很多人都认为,苹果的“代工模式”只是简单地把生产环节交给中国企业,自己轻松获利。
但实际上,苹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多年来一直在中国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
早在iPhone问世之初,苹果就派遣了大批顶级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常驻中国工厂,与中国工程师一起,共同设计全新的生产流程,监控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生产线顺利运转。
苹果还斥巨资为中国供应商购买定制设备,甚至将一些核心技术也转移到了中国。通过这种方式,苹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水平,也让自己与中国制造深度绑定,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
反观印度,虽然人力成本低廉,但技术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中国。目前,苹果在印度主要进行的是FATP(最终组装、测试和包装)环节,而所需的上游零部件几乎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这种“印度组装”模式,不仅速度慢,还特别费钱。
当然,中国制造业的灵活性是印度没法比的。以富士康为例,其在中国大陆拥有数百万员工,这些员工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居住集中,流动性强,能够快速响应苹果的生产需求。
例如,当苹果需要增加产量时,中国代工厂可以迅速招募工人,扩大生产规模;而当苹果需要减少产量时,中国代工厂也可以灵活调整生产计划,不会对苹果造成过大的成本压力。
中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保持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得加快转型,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苹果的部分转移,恰好给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好机会。一方面,苹果的离开,迫使中国制造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摆脱对低端制造业的依赖,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另一方面,苹果的离开,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积极开拓新市场。
例如,京东方、歌尔声学、舜宇光学、伯恩光学、立讯精密等苹果供应商,近年来纷纷在越南、印度等地投资建厂,希望能够抓住新兴市场的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其实,苹果的“去中化”迷局,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结果,说起来有点意外,但也算是在预料之中。
中国制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生产模式,这些优势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复制的。
当然,中国制造也并非高枕无忧。
劳动力成本与产业升级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慢慢上涨。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以富士康为例,其在中国大陆的工厂,近年来屡屡出现“用工荒”现象。
为了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富士康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增加福利补贴,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低端制造业正慢慢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拥有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选择将工厂搬到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挑战,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依靠低成本优势向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转变。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大力推行“中国制造2025”计划,希望让制造业变得更加智能、环保和服务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开始增加研发投资,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创新中心”。
比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中国的大公司,近年来在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了全球科技发展的领头羊。
而像格力、美的、海尔等中国家电企业,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成功跻身全球家电行业的第一梯队。
将来,中国制造不再会让人联想到低端和廉价,而是会成为高品质和高技术的代表。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需要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和各国一起分享发展机会。
笔者认为中国制造,已经走过了依靠低成本优势驱动的发展阶段,正在迈向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驱动的更高阶段。
未来,中国制造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制造,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