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1年8月7日,以色列8架F-16战斗机在6架F-15的掩护下长途跋涉110

1981年8月7日,以色列8架F-16战斗机在6架F-15的掩护下长途跋涉1100余公里,飞抵了伊拉克巴格达东南30多公里托瓦伊萨的一处核反应堆上空。看着下方的建筑群,战机编队作战指挥员用几乎颤抖的声音喊道:“投弹!摧毁它们!” 在1970年代,世界油市的激烈动荡为中东地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特别是对于伊拉克而言,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上涨既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这一时期,伊拉克政府在经济的春风中迅速壮大,开始寻求在地区乃至国际上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拉克加快了自己的核计划进程,目标是建立起国家的核能力,这在当时的中东地区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举动。1974年,伊拉克在法国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奥希拉克核反应堆,标志着其核计划的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国家,对伊拉克的核计划感到极度不安。在以色列看来,一个拥有核能力的伊拉克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因此,尽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但以色列政府很快意识到,对伊拉克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可能是解除潜在威胁的唯一途径。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一项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秘密军事行动被提上日程,目标直指远在1100公里外的奥希拉克核反应堆。 1981年6月7日,这一行动正式启动。6架F-15和8架F-16战斗机在精心伪装的掩护下起飞,它们被涂上了约旦空军的标志,以欺骗沿途的雷达监控。这支队伍包括了一架伪装成民航机的波音707加油机,其任务是为战斗机加油,同时帮助它们规避阿拉伯国家的雷达侦测。整个行动的复杂度和风险异常高,但以色列的决心同样坚定不移。 当战机接近目标区域时,它们降至极低的飞行高度,几乎掠过地面,以避免被伊拉克的雷达捕捉。就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时,以色列战机编队突然爬升至高空,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奥希拉克核反应堆发起了致命的打击。战斗机编队作战指挥员在这一刻发出了命令:“投弹!摧毁它们!”随着这一声令下,16枚2000磅重的MK-84高爆炸弹如雨后春笋般向下落去,目标正是那座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奥希拉克核反应堆。 在1981年8月7日的黄昏,以色列战斗机编队经过长途飞行,终于到达了目标上空。这个时刻,伊拉克巴格达东南的天空突然被一连串的爆炸声打破,空中的宁静被割裂的风声和轰鸣的引擎声所替代。战斗机编队作战指挥员紧张地下达了命令:“投弹!摧毁它们!”随着这一声令下,空中的战斗机开始了它们精确而致命的投弹行动。 首枚MK-84高爆炸弹的落地,标志着奥希拉克核反应堆的末日序曲。炸弹以惊人的速度穿破空气,犹如一颗陨石撞击地球般,携带着毁灭性的力量直击反应堆。第一次爆炸产生的巨大声浪在空中回荡,烟尘和火光冲天而起,仿佛要把天空也染红。紧随其后的第二枚、第三枚炸弹相继落下,每一次撞击都伴随着更加剧烈的爆炸声和更高的火焰。在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空气中充满了硝烟和燃烧的味道。 伊拉克的防空系统虽然早有准备,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在以色列战机的高速俯冲和精确投弹面前,他们的反应显得过于迟缓。虽然防空炮火和导弹开始对抗来袭的战机,但大多数炮弹和导弹都在夜空中徒劳爆炸,未能对以色列战机形成有效的拦截。地面上的士兵们在爆炸的冲击波中奋力寻找掩护,而那些操作防空系统的技术人员则在紧张地调整设备,试图锁定那些几乎与地面擦肩而过的战机。 然而,以色列战机的飞行员们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操纵战机进行低空快速飞行,利用地形和夕阳的光线进行掩护,使得伊拉克的防空火力难以有效锁定目标。每当一架战机完成投弹后,它就迅速改变飞行方向,借助夕阳的余晖隐匿身形,消失在天际。 当最后一枚炸弹落下,整个奥希拉克核反应堆已被火海和烟尘所覆盖。巨大的爆炸不仅摧毁了反应堆的建筑结构,也使得周围的设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那些精心设计和建造的防护设施,在如此强大的爆炸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伊拉克的核梦想,在这一系列爆炸中化为了乌有。 以色列战机在完成任务后,没有停留片刻,立即调转方向开始返航。他们知道,任务的成功仅仅是战斗的开始,接下来的回程将充满着更多的未知和挑战。而对于伊拉克来说,这次袭击不仅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对其军事和科技实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奥希拉克核反应堆的毁灭,不仅意味着伊拉克核计划的终结,也暴露了其防空系统的薄弱之处。 此次袭击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许多国家对以色列的单方面军事行动表示了谴责,认为这一行动破坏了国际法和地区稳定。以色列政府却坚持认为,这次行动是出于自我防卫的需要,是为了阻止伊拉克发展核武器,保护以色列及其周边国家的安全。尽管国际社会对此次行动的看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深刻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安全格局,也为后来的地区冲突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