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星海月浅浅 2023-04-28 21:09:22

小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应该及时纠正,家长不应觉得无所谓就任其发展,等到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孩子逐渐成长后,很难纠正。

有天在公园里遇到一家三代人正坐在长椅上休息,奶奶、爸爸和小女孩,女孩很小,还不会走路。

我远远地就听到孩子哈哈大笑的声音,光听声音就被感染了欢乐。走近时看清楚一家人的情况,爸爸坐在长椅上扶着小女孩,小女孩侧身坐在长椅上,奶奶则蹲在长椅旁边与小女孩互动玩乐。

女孩真的很开心,一阵一阵“哈哈哈哈”的笑声不断从小嘴巴里发出。突然,爸爸语气严肃地对奶奶说:“妈,不能这样。”奶奶声音小,我没听清楚她说了什么。

那位爸爸再次解释说:“妈,真的不能这样。让她习惯了,以后和小朋友玩,用石头扔到孩子头上怎么办。”爸爸不断地与奶奶强调不能这样做。

原来是奶奶用石头和小女孩玩你扔我捡的游戏,小女孩天真无邪不懂事,对什么都好奇,觉得扔石头很好玩,加上奶奶逗弄的表情,小女孩觉得新奇极了,玩得很开心。

奶奶与小女孩靠得很近,石头也许刚好用手接住了,也许正好砸到她胸口上或怀里。

许多家长也许会觉得孩子玩得那么开心,玩一玩无所谓。那位爸爸却并非如此,他并没有打断女孩的笑声,而是义正辞严地纠正奶奶的做法。我觉得那位爸爸做得很好。

首先爸爸觉得这件事情不对,不是先斥责孩子。斥责孩子不仅达不到效果,还有可能打击孩子好奇的天性。

因为孩子现在这个阶段并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如果从小就得到一个印象,石头可以随便扔向人,那么长大了可能也就习以为常,再做这样的事情说不定会闯出大祸。

但如果斥责孩子,孩子也会得到一个印象,做错事会挨骂,产生畏惧心理,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畏手畏脚。

其次,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是最亲近的家人,爸爸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对,第一感觉是自我反省,从家长的行为习惯找出问题所在,以便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社会上,人的性格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近家人的言行举止、培养方式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应该是学龄前期。

有人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五岁以前就已绽蕾了。”

0-6岁的孩子,是人真真正正从零开始接受启蒙的阶段,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都是从零开始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给教育作出一个简单的定义:“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此,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纠正,不能因为宠溺孩子,觉得只要孩子开心,就采取放任的态度。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说:“在我看来,一般人在教养子女方面有个重大的错误,而且对这一点没有给予及时和充分的注意,那就是没有在孩子的精神最柔弱、最易于支配的时候使其遵从约束、服从理性。”其意也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有时候很矛盾,既要管教孩子,又怕约束了孩子的天性,使其无法独立。

其实孩子在0-6岁的阶段,正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构建和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观念都是从无到有的阶段,精神最柔弱、最易于支配的时候。父母这时候加以管束,灌输良好的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并让孩子学会服从,建立父母的威信,那么以后孩子的教育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当然,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的约束对方,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应该各有侧重点。正如《教育漫话》中所说的:“你应该凭借他们对你的敬畏来获得支配他们精神的力量,等孩子慢慢长大,再用爱和友谊来维系这种力量。”

0 阅读:89

星海月浅浅

简介:读书,写作,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