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AI的江苏|“一瓢水知一池鱼”“闻声辨鸟”……保护“神奇宝贝”,江苏用了这些新科技

新华报业网 2024-04-13 18:32:22

[开栏的话]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我们处在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江淮大地万象新,在这里,传统与创新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我们处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打开一扇向“新”而行的光明大道。

鉴于此,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特别推出《我AI的江苏》系列策划,希望通过AIGC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深入挖掘江苏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新变化、新亮点,用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展现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水系、平原、滩涂与海洋在江苏交织交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仅孕育人杰地灵,也滋养了丰富繁多的神奇“精灵”。近年来,透过“科技之眼”,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神奇宝贝”首次现身江苏。它们的出现,也为全省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无限可能。

[看,AI眼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科技]

在江苏,全国首个高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有了新发现

4月,一只飞鸟掠过湖荡湿地。瞬息间,“千里眼”国产亿级像素摄像头立即捕获这一画面,“智慧大脑”AI大数据模型即刻识别,研判出“飞鸟”为白琵鹭。

通过新科技的加持,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江苏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发现了很多新“惊喜”:有全球种群不足2500只的濒危国宝东方白鹳;有头戴凤冠、身披彩衣的近危鸟类凤头麦鸡;有鸟喙形似琵琶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飞鸟美人”白琵鹭;有冬季作客兴化、善于空中悬停捕猎的猛禽黑翅鸢。

据了解,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位于高速公路沿线,自2024年1月底建成至今,已记录湿地鸟类31种、36万余只·次,其中人工智能模型稳定识别种类已达24种。

观测站“科技含量”利用国产亿级像素摄像头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AI大数据模型,针对里下河湿地鸟类开展全景式观测,对了解高速公路沿线湖荡湿地鸟类及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根据观测站运行以来的全部观测数据,调查人员已掌握里下河湿地越冬期湿地水鸟的基本构成。里下河湿地鸟类种类丰富,雁鸭类、鹳类、鹭类、鸻鹬类、鸥类、秧鸡类众多湿地鸟类齐聚一堂,调查人员经常可以在AI识别系统的画面上看到多种鸟类在湖荡湿地中畅游嬉戏。

江苏“硬核”手段助力物种“家底”调查

除了AI识别技术,在江苏,还有许多“黑科技”应用于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助力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发现更多新物种。

“取一瓢水知一池鱼”,通过eDNA技术,从长江中盛起一瓶水,就能知道江中有哪些生物,绘制出清晰的长江生态图谱。2023年年末,江苏省泰州市以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利用e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共调查到鱼类10目21科45属55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检测到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刀鲚。eDNA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水生生物“无创式”筛查,填补江苏省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的空白,也为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长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这里的记录物种数占全省总数的59.7%。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哺乳动物,也是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关键的指示性物种。在江苏省镇江市,全新智能监控系统,从水上到水下全方位为“微笑天使”打造安全天地。

5G无人机自动巡查机库,能够自动化地实施对保护区的物种和生态环境实行监测;AI智能识别相机,能够及时发现长江中的江豚和珍稀的鸟类;环境分析系统和水质分析系统,主要对保护区的气象数据和水质数据进行分析鉴定。这一套“千里眼”与“智能中枢”的组合搭档,可以时刻关注保护区生态状况,为保护区内的江豚安全保驾护航。

在江苏省常州市,荷园林地林缘处布设了类声纹识别一体采集站。它对荷园中隐藏林鸟声纹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监测湿地中鸟鸣声,收集鸟的种类、数量及声纹等数据信息,并结合人工监测鸟类辅助核验。在对鸟类识别监测的同时,对荷园中植被信息、气象信息和水文信息等进行人工调查,匹配鸟类行为生态。

江苏打造首批20个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见证了江苏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2023年,江苏共记录到物种数6903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频繁现身。

近日,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鸟类AI识别系统,已在洪泽湖湿地、镇江长江豚类保护湿地进行了搭建与测试。未来,这个系统将全面运用于江苏20个首批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中。

下一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将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项目建设,完善鸟类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物种清单。此外,将探索一批“观测技术”,加强AI影像识别等智能观测手段的业务化应用,推动环境DNA靶向等无损观测技术研发,开展“环志”研究和应用,提升生物观测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徐亦丹文/图

0 阅读:0

新华报业网

简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