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也就是在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阔别多年,终得团聚。八月十五这天,兄弟二人一起度过了七年来的第一个中秋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赠其兄。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词的上阕:写久别重逢,佳节共度,写出了值得珍惜的短暂的手足相聚之情,抒发了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感伤之情。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世事颠沛,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有七个中秋节没有在一起过了。这里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写出了羁旅漂泊、身不由己、望月怀远的情怀,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回忆去年(熙宁九年)今日,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想念弟弟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而身在齐州(山东济南)的苏辙望着明月,为不能团圆满心愁绪。只有望着哥哥所在的方向,祈求那一轮明月能寄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写今久别重逢、今年相聚过中秋节的情景:如今,我们在彭城山下,泛舟古汴河上,诗酒唱和,本来十分快意,当听到其他船上传来的凉州曲时,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不免心生感伤之情。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鼓吹助兴,热热闹闹地过了一个中秋节,本是件高兴的事,当看到惊起的大雁从汀州振翅南飞时,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不由得又心生离愁。
词的下阕:借景抒情,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表达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来看,客人们衣着华丽,玩得尽兴。这里,以宾主华丽的衣饰传递人们的欢愉心情,衬托出节日的喜庆。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以明月西斜之景象表露诗人的内心感受,写出离别的紧迫感。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丝毫不顾及离人的心情。多希望月亮不会西沉,这样的快乐还能继续下去。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接着写离愁,直写情事。今夜还与亲人们举杯共饮热闹相聚,明天我又要独自赶路,只能独宿水边驿站,不知下次见面会是何时,会在何地。那一轮明月倾泻下来的清辉将是不尽的离愁,“依旧”诉说着两地别愁。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接写情事、直抒胸臆:就怕我们也如王璨那样,归期无望,想念时只能登楼远眺。看来这短暂的手足相聚后,两人又将踏上新的征程,离愁依旧,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只能在心里祝福彼此:在分别的日子里,愿彼此安好;看不见的时光中,愿各自顺遂。
全文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将兄弟手足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尽显兄弟情深,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