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二青多少传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7 15:32:59

▌顾臻

北京古刹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留下民间传说无数。时至今日,不少传说已经湮没,但仍有不少流传下来,只是口耳相传者众,见诸文字者鲜。

京西名刹潭柘寺,被称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留下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大青、二青及相关传说在《帝京景物略》《畿辅通志》等多种明清著作中被提及,《明实录》中也有明仁宗派人到西山向大小青龙祈雨的记载……

笔者根据所见相关的新旧资料,且为老北京的民间文化再添几块零砖碎瓦。

张敬尧致信友人叙述潭柘寺僧人化缘一事

美国摄影师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在1908拍摄的潭柘寺

大青、二青哪儿来的?

大青、二青是何来历?史籍中的常见说法有二。

一是隋朝时卢师和尚挂锡西山八大处的秘魔崖,住了数年,有两个童子来拜谒,从此随侍卢师左右;二则是唐朝时觉禅师(亦有写成卢师的)收服了秘魔崖下青龙潭中两条不安分的孽龙,化身童子随侍左右。无论是主动投拜还是被动降服,都在北京大旱时,两童子化龙布雨,解了旱情。宋代大青被封应济侯,小青利泽侯,明宣德中加封号,春秋遣官致祭。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潭柘寺住持茂林和尚则讲述过另外一种生动有趣的版本。

北京的西山中突然出现了两条尺许长的灵蛇,一条色作青黑,有青色斑纹;一条色作青褐,有黄色斑纹,居然头呈方形,长着眉毛,蛇信子仿若莲花。青斑蛇细长,黄斑蛇短粗,都能变化,身体时大时小,自由伸缩,显然是神物,为称呼方便,山中百姓称前者“大青”,后者为“二青”。两青经常在山中巡游,盘桓于峰头山麓之间,居民所求,无不应验,信众极多。

某年干旱,农民齐聚祈雨,两青一时兴起,突然现出真身,身长数十丈,昂头舞爪,在云间起伏盘旋,于是风雨交作,田中禾苗喜得甘霖,全部得救。谁知山中有一堆牧童聚在一起玩耍,骤然见到天上巨龙夭矫舞动,竟然有好几个孩子被吓死了。卢师和尚当时正在山中修行,见状大惊,立刻喝住大青、二青:“你们行云布雨本是救民的好事,但现出这庞大真身,吓死了人,这是害民!……”两蛇听了立刻收起了法身,连连告罪。卢师和尚担心日后二蛇无心,再蹈覆辙,就让它们呆在秘魔岩(即秘魔崖的另一称呼)中,不许再出山。

据说为此还在秘魔岩这里立了一块“卢师训龙处”的石碑,未知是否真在。

清朝初年,潭柘寺住持僧被尊称紫柏尊者,是名闻海内的高僧。他曾经出游五大佛门名山,途中遇到一桩奇怪的事情。每到一地住下,所住的房间中就会出现两条小蛇,如此这般两蛇跟了他一路。紫柏尊者觉得奇怪,问随侍的僧人,答说那是秘魔岩的大青和二青。尊者恍然大悟,于是对两蛇说:“你们是不是为了居所特来求见我?先回去,等我回去,你们就来潭柘寺吧!”话刚完,两条蛇就不见了。尊者回寺,就派人去把两蛇移来。还建了一座龛,让蛇呆在里面,自此开始享受人间香火。附近的居民于是常来寺里向二蛇祈求帮助,举凡治病、求子诸事,每求必应,百姓尊二蛇为保护神,于是潭柘寺也将它们奉为护法菩萨,尊称为“大青爷”、“二青爷”。紫柏尊者在蛇龛前立了一座碑,上刻“送龙子归山文”,内容是两蛇归山入寺的详细经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曾和同学一起骑车去潭柘寺游玩,当时还不知此传说,也就没留意这一节,后来也没再去过,不知此碑是否真有亦或仍存。

潭柘寺中的大青、二青居然是秘魔崖移民,出自茂林和尚之口,倒也见诸史籍。

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潭柘寺)有灵蛇二,曰大青小青,与秘魔崖相仿佛,殊不知是一是二。”或许茂林和尚之说就是据此而干脆坐实两青的移民身份吧!不过,清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则直接写道:“二蛇名大青、二青,藏于红篋,似因卢师之蛇而附会也。”

今日有关潭柘寺大青、二青传说中,重点在乾隆的传说上。虽述及二龙化童,护持紫柏尊者峨嵋朝山,来历则基本未提及。乾隆去潭柘寺看到了什么?

大青、二青在民间被尊称“爷”,名传遐迩,不乏远道前来瞻仰、礼拜的。乾隆皇帝在北京城里自然也能听到。作为天子,并不怎么信,但听得多了,就决定带着一众大臣前往潭柘寺,探个究竟。当他走到半山腰,看到身侧不远的崎岖小路上趴着两条小蛇,仰着头,似乎有话要说的样子,心中大为奇怪。这时身边侍从奏称,这是大青爷、二青爷来接圣驾。乾隆听了,笑着说:“俩蛇连一尺长都没有,怎么会被称’爷’?”话没说完,两条小蛇突然消失,接着山道两旁出现两条盘起来的巨蟒,一丈多高,鳞片如瓦,爪如树杈,身子一直蜿蜒到潭柘寺山门。乾隆一看确是神物,就说“可信,可信,两位收起法身吧!”巨蟒立刻就不见了。于是,乾隆建了一座碑坊作为纪念,据茂林和尚说至今尚立于寺中。或许有心人可以去探查考证一二。

不过据时下公开资料所载的乾隆与大青、二青的传说,更像一出悲剧。

据说乾隆在潭柘寺内礼佛参禅之余,欣赏四周美景,心情愉快。僧人们见此,就趁机纷纷上前讨赏,二青爷听说,也要凑热闹,就跟着众人爬到乾隆座前,现出水桶粗的真身,口呼万岁,谁知乾隆被吓坏了,指着眼前的大蛇直喊“供众之物”,二青听了又变回小身,默默地爬走了。第二天僧人和善男信女们喝粥,觉得格外好吃,盛到锅底,露出一圈蛇骨,原来是二青遵旨把自己供给众人了。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有说乾隆是逼着大青把自己给“供众”了,有的说是大青主动舍身入粥锅,救济饥民,不是乾隆要求的。

潭柘寺是汉传佛教的寺庙,即便是大青主动投身粥锅,舍身济民,与佛家之旨相合,但喝蛇肉粥实在违和感强烈。乾隆在金庸《书剑恩仇录》中虽被有意丑化,但身为天子,怎么也不至于被蛇吓到,进而要蛇去“供众”,形同报复,有点不合天子身份。相比之下,倒是茂林和尚留下的这段乾隆在潭柘寺外看大青、二青表演,显得更为合理。

民国仍有新故事

乾隆与大青、二青之间的传说故事,他的后辈似乎全无所知。

据说恭亲王奕訢和潭柘寺住持僧慈云是好友,时常登山拜佛,还住在寺里。他见善男信女都虔诚地供奉两蛇,很不以为然,认为佛地庄严,怎能容许异类存在,而且还盘踞在龛笼之中,实在过分。慈云答说两蛇灵异之事由来已久,还是有可信的地方,所以才如此。奕訢不信,说蛇类都会冬眠,我严冬时候再来看看,如果和普通蛇类一样,那就都扔出去;若还在龛中,就信它们是神物。

入冬后某天,奕訢带着仆从,乘轿忽至。到寺门口时,看见牌坊的石座上,左右各有一条尺许长的蛇,一条青黑色,另一条黄褐色,昂头对着轿子不停吐舌,扈从忙说,这是大青爷和二青爷来迎接王驾。奕訢心中惊讶,大冬天的,这两条蛇真不冬眠,不过他并未停留,进入寺中直奔到蛇龛前,那两条蛇竟然已盘在龛中,惊诧速度超快之余,心中已经信服了。故事到此,接下去就是一般民间传说的习惯添彩套路——两蛇突然变化法身,伸缩变幻,原来是两条龙。无论如何,奕訢被大青、二青折服的结果,就是命匠人用楠木雕制了两座五尺高的宫殿式的神龛,捐给潭柘寺,二位青爷各居一座。虽然是晚清名人,但身份终归不如太后、皇上,估计是真向潭柘寺捐了神龛,于是因此得以在民间传说中占了一个位子。

据说,清末民初时,潭柘寺中的蛇龛被布置得如同人的居室,有床有被褥,还摆放了瓷盆,供沐浴之用。同时安排专人负责龛室的内务,不时更换被褥。龛内壁间匾额累累,供桌上摆放着数种食物,都是信士贡献的。两蛇在龛内龛外自由穿梭,还留下很多后代,不过神奇的是,春秋庙会,信众云集,但寺中只能见到“两青”,子孙一个都不出现,平时倒会现身。寺中还有一座鼓楼,也不知现在是否存在,传说寺中终年不闻鼓声,避免鼓声一响,万蛇齐聚,连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北京气候干燥,蛇都不算多见,别说万蛇,就是千蛇大会都几无可能,鼓声不闻的原因,没准是鼓坏了却长期无僧理睬,一来二去,干脆就附会到二位青爷的子孙上去了。

崇信大青、二青在北京虽然谈不上广泛,但历久不衰,进入民国仍有新故事流出。民国初年,潭柘寺重修庙宇,寺僧到湖南募化,时任湖南省督军的张敬尧答应资助一万元,钱一直没给。一天,忽然有个老僧登门求见张敬尧,自称是潭柘寺僧,为化缘的事特来致谢。张敬尧答说资助万金一事,绝不会食言。老僧再三拜谢,口宣佛号,飘然而出,消失不见。张敬尧事后给北京的朋友写了封信,叙述经过:

冠三老哥鉴。前京西潭柘寺住持到湘募捐,尧当俟住持尽募,如不足者,由尧承包修整。昨忽有一老者,年约九十余,到宅募食,伊声言他则不募,非与见面,随见,清雅确实仙骨,有道高僧,面言尧在湘蒙助我刹,功德如何,尧当回仍照前言。该僧谢厚,飘遥不见,足见尧之前言,神佛祖圣知道,请吾兄速函潭则(柘)寺问其是否动工,外募若干,差则若干,速覆以便筹款,即日兴工,而完尧心愿耳。万勿疎视,即请财安,张敬尧叩。以上话万勿令他人知之,免外谤尧迷信及假道夭语,总之尧敢天理循环,定然神鉴,谨记。

这件事被传出来后,都说居然有寺僧为了重修庙宇,远道去湖南募化,来去无踪,除了大青爷,还能有谁?张敬尧相信自己碰到了有道高僧,同意资助佛寺重修,却生怕被人指为迷信,还叮嘱朋友再三保密,结果传到民间后,还是被附会到大青爷身上,俨然神人神迹,张敬尧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其实,无论潭柘寺是否重修或者是否收到张敬尧的捐助,一则传说为千年古寺的历史添加了一点素材,也就够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