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王淑芬被朋友问到:“你怎么不在家,跑出来了?”回复过去的只有一句话,“婆婆和小侄子来了。”这一个简单的回复,引发了一场闲聊的风暴。
在这些讨论热烈的话题背后,有着一个令人纠结的家庭故事。
大变动前的平静生活我是王淑芬,今年五十六了,初中毕业,半辈子都是操劳的命。
嫁给老伴张建国三十多年,酸甜苦辣都尝遍了。
张建国是个努力上进的人,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在在单位里做了个小领导,我们就这样把日子一点点过得宽裕起来。
儿子也争气,考上了外地的大学,现在在城里安了家。
几年前,我从镇上的小学食堂退了下来,一个月三千多的退休金,加上老张的工资,我们的生活算是舒适。
我们住在县城里,虽然不大,但生活便利。
每想着,这么半辈子的操劳,终于可以悠闲地享几年清福。
但生活就是这样,变数随时可以打破计划。
这原本平静的日子,说变就变。
老张突然告诉我,要把他娘和小侄子接到城里来住。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想这都多少年了,怎么突然想起这茬了?
婆婆在村里住得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来城里住?
“咋了?
把你娘接来住几天不行啊?
她都快八十了,一个人在老家,我不放心。”老张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
他又说小侄子马上要上小学,城里的教育条件好,让他来这边上学。
我听到这话,一口气就憋在胸口,小侄子交给我们,不是明摆着要我们给他当保姆吗?
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快就让家里变得有些混乱。
婆婆乱扔东西,喜欢大声说话,让我每天在后面收拾,腰都直不起来。
小侄子更加难管,整天跑来跑去,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还总是要这要那,一不如意就哭闹。
更让我难堪的是,婆婆总是挑我的毛病,嫌我做的饭不好吃,嫌我洗得衣服不干净,还总拿我和小叔子的媳妇比,说她比我会持家。
有一次,我用心做了一桌子菜,婆婆尝了一口,皱着眉头说:“这菜做得太咸了,难吃死了。”听得我心里一阵难受,辛辛苦苦做了一下午的饭,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嫌弃。
无奈的逃离与内心的觉醒这样让人心累的日子,我一刻也过不下去了。
感觉自己就是个免费的保姆,没有一点尊重和体谅。
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跟老张提出了分居。
“老张,我不想再和你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了。
你娘和小侄子,你自己伺候吧!”
老张听了之后大为震惊,说我不是真打算离开吧。
我收拾了几件衣服,试图说服自己,这至少是个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机会。
于是,我去了一个老姐妹家住了几天,发觉生活居然可以这样自在。
在老姐妹家住了些日子,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
冷静下来后仔细一想,这样的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下去了。
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活一次呢?
于是我决定出去旅游一段时间,好好放松一下心情。
老张虽然不太高兴,但也无法阻止。
达成妥协与未来展望我独自一人去了南方,走过那些一直想去的地方。
看到了美丽的山水,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而我却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家庭里,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
几个月后,我给老张打了个电话,“我准备回家了。”
回到家时,婆婆和小侄子都在,他们的脸上没有什么惊喜,反而有些不自然。
我决定和老张好好谈一谈。“老张,我希望你明白,我已经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
如果你还想和我一起过下去,必须答应我几个条件。”老张听了,沉默良久,最后点头同意。
就这样,家庭生活回到了轨道上,虽然和过去有所不同,但至少,我们达成了妥协和理解。
在心间挂念的,是那段独自旅行中得到的反思和觉醒:人这一辈子,为什么要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让自己过得痛苦呢?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不知道会走向何方,但希望我们为了彼此、为了这个家,继续努力走下去。
至少,我尝试过,争取过,即使结局不尽如人意,也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