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深层裂变。
李嘉诚的“在商言商”为何站不住脚?
据媒体报道,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发文表示,李嘉诚及长和出售包括巴拿马两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引人关注,其中的巴拿马港口关系到关系到中国的全球商业安全。对此,李家用“在商言商”作为挡箭牌,因而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对于李嘉诚及长和出售巴拿马两港口,许多人不赞同李嘉诚及长和用“在商言商”的逻辑加以解释。
白明进一步指出,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说,我们无意用高尚的道德来评价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要符合商业逻辑。按理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诚及长和出售港口经营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这难道符合逻辑吗?
白明对李嘉诚“在商不言商”的批评,揭示了其出售巴拿马港口行为在商业逻辑与战略责任之间的矛盾。
一、交易过程的反常性:商业逻辑缺失
非常规交易方式
李嘉诚未采取“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常规操作,而是直接与贝莱德财团达成“短平快”协议。这种快速交易模式虽符合其“高抛低吸”的商业哲学,却放弃了通过竞价获取更高溢价的机会。例如,此次交易市盈率高达50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若公开招标,价格或进一步推高。
地缘政治风险规避
白明暗示,交易背后可能涉及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预判。特朗普政府曾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而贝莱德作为美国资本,可能提供某种政治庇护。李嘉诚选择单一买家快速脱手,或为规避未来不确定性,但这一行为已超出纯粹商业决策范畴。
二、战略资产的敏感性:国家利益考量
巴拿马港口的战略价值
该港口是全球航运咽喉,中国是其第二大客户。若由美国资本控制,可能通过提高通行费、限制中国船只等方式,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白明指出,此类交易需兼顾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但李嘉诚未充分权衡这一战略影响。
中美博弈的潜在背景
美国近年来加强对全球关键航道的控制,此次交易可能被用作遏制中国的筹码。白明认为,李嘉诚的决策无意中配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而“在商言商”的辩解忽视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三、舆论与官方的双重压力
社会反响强烈
港澳办连续点名批评,港媒指责其“出卖民族利益”,网友调侃其“跑路”。这种负面舆论反映公众对商人逐利边界的期待——当商业行为涉及国家战略资产时,需超越单纯利益考量。
官方审查风险
交易需通过12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且中国政府已启动调查。白明强调,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需符合法律法规,而李嘉诚的“短平快”操作可能因程序瑕疵面临阻力。
白明观点的核心逻辑
白明认为,李嘉诚的行为本质是“在商不言商”:
表面逻辑:以“在商言商”为挡箭牌,强调商业决策的自主性。
深层矛盾:
商业利益未最大化:放弃竞价机会,交易方式反常。
忽视战略责任:未充分评估交易对国家利益的潜在影响。
社会角色错位:作为国际商界领袖,其决策需兼顾资本责任与国家战略安全。
白明的批评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商业决策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追求效率与利润;另一方面,关键资产的交易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李嘉诚的案例警示,在逆全球化趋势中,企业家的战略选择需更审慎地平衡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
四、交易暴露的三大动机疑点
这场交易暴露的三大动机疑点,将李嘉诚推向舆论风暴眼:
疑点一:规避公开招标的隐情
选择独家协议而非公开竞标,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利益交换。香港《信报》援引匿名消息源称:"交易中包含对李氏家族英国资产的隐性担保条款",暗示政治承诺或许成为桌下筹码。
疑点二:交易时机的政治投机嫌疑
在中美科技战升级的敏感节点出售关键资产,难免被解读为"政治风向标"。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学者指出:"这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对韩国企业资产的'趁火打劫',只是主角换成了中国商人。"
疑点三:家族策略的误判
李泽楷在交易公布后紧急赴京斡旋,折射出家族对中方反应程度的误判。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分析认为:"李氏家族或许仍停留在'香港商人'的思维惯性中,未意识到在百年变局下,资本已无法超脱于国家竞争的大棋局。"
若交易最终流产,长和将面临190亿美元违约金及股价跳水的双重打击,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能源、地产业务更可能遭遇"非正式壁垒"。这种经济代价背后,是"爱国商人"人设的彻底崩塌。
五、网友最关注的五大问题
1. "在商不言商"是否等于"不爱国"?
商业决策本应是价值中立的,但当涉及战略资产时,资本流动必然承载政治属性。正如任正非所言:"企业没有祖国,但企业家有祖国。"李氏的争议,本质是企业利益与国家安全的边界博弈。
2. 中国《反垄断法》能否有效阻止交易?是否有国际先例?
法律层面虽存在介入空间,但执行难度不容低估。欧盟曾以"能源安全"为由否决中车收购德国福斯罗,美国则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资本收购TikTok。关键在证据链的完整性与国际舆论的博弈。
3. 若港口移交美企,中国货轮通行费用会否暴涨?如何应对?
运费上涨几乎是必然结果。中国可采取的对策包括:加速中巴铁路建设以分流海运需求,推动RCEP框架下物流标准制定,甚至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施加压力。
4. 李嘉诚为何甘冒巨大风险?是否预判了中美关系走向?
两种解读路径:或是基于对中美关系长期恶化的悲观预判,提前调整资产布局;或是家族资产代际传承中的策略性收缩。但无论动机如何,其决策已实质削弱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筹码。
5. 中资企业是否有能力接管全球港口网络?
中远海运已在全球运营52个港口,技术能力不输欧美同行。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建立超越政治博弈的、基于市场规则与多边共赢的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