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目标万比特!谷歌和软银为何下注这家量子计算公司?

创意科技实验室 2025-02-20 23:34:36

量子计算,大多数人可能连它的实际应用是什么都说不清。

但在科技圈,却已经成了投资大佬们追逐的焦点。

一个普通的午后,美国波士顿的一间实验室里,几位科学家正紧盯数台控制设备,用激光捕捉着单个原子。

他们相信,量子计算能彻底改变未来的计算能力。

就在最近,这个实验室所在的公司 QuEra,拿到了来自谷歌和软银2.3亿美元的投资。

金额不算小,关键是这家成立仅三年多的公司提出了一个激进的目标:用两年时间,打造万比特量子计算机。

能不能做到没人知道,但这样的“下注”已经足够吸引眼球。

为何吸引谷歌和软银2.3亿美元注资?

有钱投入,这家公司的底气在哪里?

简单来说,还是技术成果说话。

根据 QuEra 的说法,他们不光解决了几个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难题,还率先实现了一些成果转化——比如在日本卖出了一台4100万美元的量子计算机设备。

此外,自2022年起,他们还在亚马逊云平台上提供了一款256比特的量子计算服务。

这些数据很具体,也非常能打动投资人。

毕竟,量子计算市场虽然热闹,但有实质性收入的公司却屈指可数。

至于谷歌和软银为何愿意投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量子计算关乎下一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投资人更愿意提前押注技术路线,等待未来兑现回报。

特别是谷歌,作为量子计算领域的重量选手,这次它更是直接站到了 QuEra 的阵营,提供了不少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性原子量子比特:QuEra 的独特技术路径

QuEra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中性原子量子比特。

相比起谷歌用的超导量子比特和其他公司用的离子阱技术,中性原子方法显得特别“轻巧”。

它把原子用激光“固定”住,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再用光镊控制它们的状态。

更特别的一点是,这些量子比特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常“耐造”,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天生稳定”。

它们不像人工造出来的量子比特那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为什么这很重要?

因为量子比特数量越多,系统越难维持稳定,中性原子量子比特恰好绕过了这个问题。

更让投资人高兴的是,这种方式成本比超导技术低得多,无需用到复杂的低温环境,一间房足以容纳整个系统。

这在未来量子计算商业化时是非常大的优势。

当然,这条技术路线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运算速度会比超导技术略慢些。

因此,如何权衡这些特点,还得看 QuEra 对目标是否有清晰的规划。

三年路线图:从256比特到100逻辑量子比特的目标

QuEra 并不是在盲目扩展,他们有一张详尽的三年 “路线图”。

从现在的256物理量子比特系统出发,到2025年扩展到约3000比特,再到2026年的万比特目标,其核心重点是要实现“逻辑量子比特”。

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抽象,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通过纠错技术提升计算可信度的量子比特。

对客户来说,逻辑量子比特才是衡量量子计算实用化程度的指标。

未来,哪怕物理比特再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错误纠正,系统的实际用途也不大。

所以,QuEra 的创始人明确表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比拼比特数量,而是真正推动量子计算变得实用化。

比如,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复杂模拟问题,就是逻辑量子比特未来最有可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简单说,量子计算能帮我们更快、更有效地找到新材料的组合方式,或破解生命密码,这对于人类科技整体进步是意义深远的。

量子计算产业化还有多远?

不过,梦想不等于现实。

量子计算的产业化之路还充满挑战。

举个例子,QuEra 在融资后计划把员工规模从65人增加到130人,其中大半是招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因为技术门槛实在太高。

要一步步把实验室的技术变为易用、稳定的产品,过程繁杂且耗时。

另外,除了技术本身,还要推动客户使用这项技术。

QuEra 在2024年推出一种逻辑量子比特的模拟器,目的是让客户能提前试用技术,探索它在不同领域的潜力。

但即便有工具辅助,客户从传统计算转向量子计算也需要克服认知和适应上的障碍。

这就是量子计算还没办法大规模普及的原因——不是说技术好就有人用,更需要市场教育。

结尾

或许,有人会觉得量子计算这个概念距离日常生活太遥远,不像智能手机或家用电器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但实际上,它的潜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

就像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爆火背后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一样,量子计算的发展也是一次漫长的“酝酿”。

谷歌和软银愿意下注 QuEra,看中的不仅是三年后的万比特成果,更是它所代表的技术未来。

一个变革的时代,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悄悄开始。

从三年前的初创公司,到如今备受瞩目,QuEra 的故事说明了一件事:长远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从来不矛盾。

谁知道呢,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量子计算的一次算法突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变化。

0 阅读:0
创意科技实验室

创意科技实验室

追踪前沿科技,探索未来无限可能